節目中心/邱美銜、林瓊玉報導
農曆四月初八,對佛教徒而言是意義非凡的吉日,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亦稱「浴佛節」、「灌佛會」。今年適逢5月5日,各地佛寺與信徒紛紛以誦經、浴佛、供花等方式慎重迎接這一盛典,藉由儀式表達對佛陀慈悲教化的感恩與敬仰。

▲釋迦牟尼佛鎏金佛像。(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佛誕節的由來,可追溯至2600多年前。傳說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無憂樹下產下悉達多太子,即後來成佛的釋迦牟尼。太子誕生時異象顯現,九龍吐水為之沐浴,象徵天命與聖潔,從此浴佛儀式便成為佛誕節的重要傳統。信徒藉此淨化身心,重溫佛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誓願與悲願,並提醒自己精進修行、行善積德。

▲釋迦牟尼佛畫像。(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佛誕在不同佛教傳承中,紀念時間略有差異。漢傳佛教普遍以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日,稱為「浴佛節」;日本佛教因歷史變遷改為陽曆四月八日。藏傳佛教則以藏曆四月初七為誕辰,同月十五日紀念佛陀成道與涅槃。至於南傳佛教,則將佛陀的誕生、出家、成道與涅槃統一紀念於衛塞節,依據印度曆法計算,通常落在五月中旬。
除了浴佛儀式,佛誕節亦是信眾修心的契機。不少寺院在當日舉行講經、法會,或開設祈福法壇,邀請民眾參與,以清水及鮮花供佛,象徵以淨水洗滌塵垢、以香花供養智慧。透過這些行動,佛教徒不僅表達對佛陀的尊敬,也反思自我,修正行為,期盼佛光普照,社會安和。

▲大興善寺。(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不論是否信仰佛教,佛誕節所傳遞的慈悲、平等與智慧價值,早已超越宗教的界線,成為一種文化與精神象徵。當日許多佛教團體亦會舉辦公益活動,如捐血、環保淨街、關懷弱勢等,實踐佛法中的大愛精神,展現出人間佛教的時代意義。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
►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掌握最新消息:https://bit.ly/3n9Sb9C
►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神影片週週更新:https://pse.is/4c9hq5
★三立新聞網/寶島神很大提醒您:
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理性信仰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