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提到,長輩若出現耳鳴狀況,別以為只是老化,可能是健康警訊。(圖/PIXABAY)
許多長輩不只聽力變差,還飽受耳鳴困擾。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提到,耳鳴並非小事,可能與「聽力退化、耳垢過多、藥物副作用損傷耳朵、高血壓或血管狹窄導致血流異常、壓力過高」等因素有關。特別要注意,若是血管異常所致,可能出現節奏感的耳鳴,像是心跳聲,通常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是身體的早期警訊。
胡皓淳在臉書粉專分享,5種造成耳鳴的健康警訊,首先是「耳朵損傷或聽力退化」,這是最常見的耳鳴原因,耳朵接收聲音的能力變差時,大腦會「自己補聲音」,聽到無中生有的「嗶」、「嘶」、「嗡」聲,耳鳴若超過兩週未改善,應該檢查聽力功能。
再來是「耳垢過多」,耳垢太多會影響聲音傳導,壓迫耳膜並引起耳鳴,但不建議自行掏耳朵,可能越挖越進去,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幫忙清潔;還有「藥物副作用傷到耳朵」,部分抗生素、利尿劑、化療藥物等具「耳毒性」,長期服用恐損傷聽神經、內耳結構,引發耳鳴。
胡皓淳提到,「高血壓或血管狹窄導致血流異常」也可能導致耳鳴,耳朵對血流的變化相當敏感,若血管異常、壓力過高,恐出現節奏感的耳鳴,例如心跳聲,通常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最後是「壓力與焦慮過高」,長期處於高壓、過度勞累、焦慮或失眠狀態,可能影響大腦與神經系統,導致耳鳴持續發作,夜深人靜時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