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是胖才短命!研究揭「身體1數值」越高越長壽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與其只在意體重或BMI,不如關注「最大攝氧量」,它更能決定健康與壽命。(圖/PIXABAY)

▲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與其只在意體重或BMI,不如關注「最大攝氧量」,它更能決定健康與壽命。(圖/PIXABAY)

許多人認為體重與壽命長短有關,不過最新研究顯示,「最大攝氧量」比體重更能決定健康與壽命。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當最大攝氧量的數值越高,能夠輕鬆跑步、爬樓梯,數字太低則連提菜籃都喘,而最大攝氧量每少一單位,全因死亡風險就可能上升10到25%。

蕭捷健在臉書粉專提到,JAMA心臟雜誌研究發現,最大攝氧量(VO2 max)是長壽關鍵,其為身體「把氧氣變成動力」的最高極限,就像身體的「引擎馬力」,當最大攝氧量降到臨界點(約15-18mL/kg/min),爬樓梯、提東西都可能氣喘吁吁,甚至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蕭捷健表示,最大攝氧量也會隨年齡衰退,通常在20多歲達到巔峰後,開始走下坡,平均每10年約下降10%。研究顯示,最大攝氧量每下降1MET(約3.5mL/kg/min),整體死亡風險增加10到25%,而持續運動能使最大攝氧量的衰退速度減半,在任何年齡都能提升。

蕭捷健指出,首先每週2到3次、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例如慢跑、游泳,再來穿插1到2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使心跳直上85至95%HRmax,另外,每週2次重量訓練,保護關節、提升有氧效率,對於平時缺乏運動者,建議先從「超慢跑」或健走開始,建立習慣再加強度。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