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我們常聽到「電動車更環保」,但它們究竟環保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其實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在鋰電池、大鋁件與全球供應鏈組成的車體背後,電動車的碳足跡其實從「誕生那一刻」就開始累積了。如今,Polestar這家由Volvo分拆、總部設於瑞典的電動車品牌,決定揭開這個產業的黑盒子,不只告訴你它的車用了多少再生能源,更精算每一輛車在出廠前的「碳帳本」。

▲Polestar堅持不僅關注碳排放,還追蹤供應鏈中的人權問題,展現完整的永續承諾。(圖/永續新聞網)
2024年Polestar公布的永續報告,揭示了品牌旗下三款車型——Polestar2、3與4 ——從原物料採購、生產、電池製造到運輸階段的「搖籃到工廠大門」碳排放數據。自2020年以來,每輛車平均碳排放減少了24.7%。這不是靠減產,而是靠重新設計整條供應鏈。
電動車真的比油車環保嗎?Polestar做了精算比較
Polestar永續負責人Fredrika Klarén不諱言,最初推出Polestar 2時,他們才真正搞清楚自己的碳排放來自哪裡——電池製程、鋁材、鋼鐵,一個都不能少。
根據他們的模型計算,Polestar 2的出廠碳排為23.1噸CO₂e,Polestar 4進一步壓低至21.4噸。而傳統汽油車呢?以Volvo XC40為例,雖然製造階段碳排僅14噸,看似比電動車低,但別忘了油車還要一路燒油——其生命週期碳排總量將高達58 噸 CO₂e,遠高於電動車即使採全球平均電力的總碳足跡(約46噸)。
若電動車採用風電等再生能源充電,其整車碳排甚至可壓低至26噸CO₂e,只有燃油車的一半不到。
Fredrika Klarén一語道破關鍵:「燃油車的使用階段碳排,永遠無法歸零;電動車可以。」
電池越大碳排越高,那SUV就不永續嗎?
不過,永續並不等於「越小越好」。Polestar也很清楚,消費市場對SUV有著堅定的偏好,特別是在續航焦慮未解的年代。以 Polestar 3為例,因其配備111kWh大電池,製造碳排來到24.9 噸CO₂e,為目前品牌內最高。
這是否代表SUV就不該存在?Polestar的回答很清楚——「重點不是產品的尺寸,而是它如何被生產」。
Klarén更批評過去「永續產品要小、無趣、有點癢、最好是米色」的刻板印象,她認為:「真正的永續,應該讓消費者在所有類型中都有選擇,不論是轎車還是SUV。」
這也讓我們回到一個根本問題:要解決氣候變遷,我們要改變產品,還是改變整條供應鏈?
碳足跡之外,還有「人權足跡」
這份永續報告還多做了一件事:Polestar對供應鏈中高風險原料的來源,進行逐年擴大的追蹤,包括鈷、鋰、鎳、稀土元素等,皆有第三方稽核追溯。最新的Polestar 4已有51%材料來自可追溯、合規來源。
這代表Polestar不只關心「這些材料從哪裡來」,也關心「他們是怎麼被開採的、是否涉及童工或勞動剝削」。在ESG時代,這種「看不到的永續」其實比能見的碳標籤還重要。
永續車要「好用、好看、也要做得乾淨」
Polestar的策略是勇敢,也是一次賭注:在電動車產業尚未成熟,政策變數與市場價格競爭壓力巨大之際,選擇公開數據、坦承不足、承諾改進,這樣的品牌願景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Polestar 的永續標準將不因生產地改變而打折。即使目前在中國生產,也透過購買綠電憑證與監管機制,確保工廠使用的再生電力符合承諾。未來,品牌還將生產拓展至美國、韓國與歐洲,挑戰全球標準一致性的能力。
透明、誠實、科技感——這或許才是電動車產業真正需要的「三電系統」。
在ESG投資人、消費者與政策制定者的期待之下,「誰能做出最永續的電動車」這場賽局才剛開始。而 Polestar 選擇不再只說「我很環保」,而是直接攤開數據、攤開流程、攤開供應鏈——這種赤裸,反而讓人信服。
有趣的是,Polestar並未宣稱自己已達到完美,反而不斷重申:「還在努力」。而這樣的謙遜與透明,或許正是永續時代最有價值的品牌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