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美國擬撤銷《危害認定》 台灣面對關稅與CBAM的新型貿易挑戰

文/中興大學日韓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

美國環保署(EPA)於2025年7月底正式提案,啟動撤銷2009年《危害認定宣言》(Endangerment Finding)的行政程序。這項被視為美國聯邦層級氣候治理根基的法理一旦被推翻,將使過去15年來累積的聯邦減碳政策失去法源依據與制度延續性,形同從根本上撤除美國的氣候治理框架。這不僅是美國內政的逆轉,更將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帶來「空窗期」,重創國際綠色貿易秩序。

在美國環保署署長李‧澤爾丁(Administrator Lee Zeldin)的領導下,提案廢除「危害認定」這項規則,這項提案是美國氣候行動的重要拐點。此次提案背後,實為美國保守派智庫「未來繁榮基金會」(Foundation for Prosperous Future, FPF)多年來推動的戰略成果。FPF認為EPA不應依據《清潔空氣法》規範溫室氣體,並主張氣候變遷科學證據尚存爭議。川普政府藉由其政治資本與基層支持,採納FPF的觀點,以行政命令方式試圖撤銷《危害認定》,此舉將為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與反減碳陣營鋪路,並可能激發其他國家內部反減碳勢力仿效,造成國際氣候承諾退潮。

美國氣候政策根基動搖,全球進入減碳領導真空
2009年《危害認定宣言》確認溫室氣體對人類健康與福祉的危害,使美國環保署可依《清潔空氣法》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川普政府此番提案撤銷,等同將氣候治理權限「歸零」,意味著汽車燃效標準、發電廠排放限制、甲烷管理等政策基礎將全面失效。美國若從制度上撤退,全球氣候治理的公信力與領導力將受到根本性削弱。

今年底於巴西里約舉行的COP30氣候峰會,本應是全球檢討2030減碳承諾的重要節點,然而美國此一政策逆轉,使得全球共同目標面臨被稀釋的風險。當前,美國聯邦政府的政策鬆綁,將使其他高排放國家如印度、俄羅斯找到藉口延後減碳行動,也將使碳洩漏現象更加嚴重,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領導真空。

面對這一制度裂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公開呼籲各國必須「無視短期政治波動,堅守淨零承諾」,並倡議建立「多邊氣候責任評估機制」,以遏止大國退場所造成的制度真空。IPCC則預警,如美國全面放棄碳管制政策,全球升溫將可能超出巴黎協定1.5℃門檻目標。

CBAM與綠色保護主義,貿易壁壘成形
歐盟選擇深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首波涵蓋鋼鐵、水泥、鋁、化肥與電力等高碳產品,預計擴大至石化、紡織與電子等關鍵供應鏈領域。CBAM實質上為「綠色關稅」,目標是防堵碳洩漏、保護歐洲低碳產業,卻也引發新型態綠色貿易壁壘疑慮。

未來全球市場恐將裂解為兩軸:以歐盟為首的嚴格規範體系,對上以美國為代表的鬆綁陣營。亞洲國家亦無法置身事外,中國則積極擴展全國碳市場、加速可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研發,並以「全球氣候倡議」強化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影響力,有意在歐美對立中尋求制度主導地位。

尤須警惕的是,CBAM的制度設計與川普時期對中國、歐洲施加單邊關稅如出一轍,皆以政策名義包裝貿易排他性。若美國未來回歸高關稅路線,恐將以「碳弱國」之名,行「產業保護」之實,造成全球氣候政策與地緣經濟高度糾纏。

台灣的挑戰與可行優勢
台灣企業恐將面臨兩難困境:出口歐盟須承擔高額碳足跡揭露與碳稅負擔,出口美國則要與無須負擔碳減量成本的競爭者對壘。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近來亦傳出重新審視亞洲進口國的碳密集產品,加上目前台灣被預訂納入20%關稅,形同在美、歐兩大市場均面臨雙重制度性排擠。

中興大學日韓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圖/金士懿提供)

▲中興大學日韓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圖/金士懿提供)

台灣自主研發產業多功能用機器狗,強化生產製造AI具體契機
然而,與多數高碳出口國相比,台灣擁有數位治理與AI技術發展的優勢,若能將AI導入減碳管理與供應鏈碳數據透明化,將有機會成為國際市場中的綠色優等生。

金士懿教授表示,許多台灣的製造業已開始導入「智慧製造」與「數位雙生」技術,將碳排放數據即時數位化並可視化,為CBAM與國際碳揭露標準(如CDP、TCFD)提供可靠且即時的數據支持。這些能力將成為未來貿易談判中的重要籌碼,也能讓台灣企業在歐盟市場獲得碳足跡揭露的信賴度優勢。

此外,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上路,明訂2050年淨零目標,建立碳費徵收與碳盤查法源,為企業接軌國際碳揭露標準提供政策後盾。政府若能強化AI減碳工具的研發支持與碳數據治理框架建設,將有助於提升整體出口韌性與競爭力。

結語:全球制度分裂下的新氣候地緣政治
川普政府提案推翻《危害認定》,加上FPF與保守派長期反氣候管制運動的推波助瀾,已為全球氣候治理投下不確定的震撼彈。此舉不僅削弱國內政策,更可能激發全球氣候治理碎片化與地緣經濟對立加劇。

在此趨勢下,聯合國、歐盟與其他G20國家亟須共同維持制度穩定性,建立跨國碳準則與透明化協議,以避免陷入「碳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而如台灣這類中型經濟體,更須善用技術與制度靈活性,在AI減碳、碳資料透明化與雙邊經貿策略中找出新生路。

儘管川普表示氣候變遷是”一個巨大的騙局”,但國際法院一致宣布,國際法有義務“保護氣候系統和其他環境部分免受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氣候政策已不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國際規則與全球治理的核心議程。

中興大學日韓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圖/金士懿提供)

▲中興大學日韓綜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圖/金士懿提供)

外稿
#ESG永續新浪潮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 #直播中LIVE】立院「因應台美關稅及台美關係互動」報告、質詢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