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不一定傷身!「1種脂肪」保護骨頭 還降心血管風險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對身體的影響完全不同,內臟脂肪會導致慢性發炎。(圖/PIXABAY)
胖不一定是壞事。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到,脂肪分成「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器官裡或周圍,進而釋放發炎物質,造成脂肪肝、糖尿病、失智和癌症等,而皮下脂肪則保護肌肉和骨骼,一些研究發現,同樣有內臟脂肪的人,皮下脂肪若多一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低,代表胖不是重點,胖在哪裡才是關鍵。
李思賢在 臉書粉專表示,內臟脂肪(Visceral fat)是堆積在器官裡或周圍的脂肪,又被叫做「活性脂肪(Active fat)」,不會乖乖待著不動,而是會釋放發炎物質,導致身體「慢性發炎」,這類發炎物質大多會透過「肝門靜脈」跑進肝臟,使肝臟像每天泡在一缸發炎湯裡,久了身體會出狀況,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心臟病、中風、失智和癌症。
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則藏在皮膚底下,但它是比較「無害」的脂肪,甚至像身體的防撞氣墊,不只保護肌肉和骨骼,也能幫忙儲存能量、調節體溫。根據一些研究發現,同樣有內臟脂肪的人,皮下脂肪如果多一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李思賢指出,想知道體內哪種脂肪比較多,除了透過儀器檢測,也可「量腰圍」和「用手捏」2種方式檢查。內臟脂肪藏在肚子裡,從外面捏不到它,而摸自己的肚子,可以捏出一層肉,大多是皮下脂肪,再來是根據數據,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生超過80公分,肚子若又硬、捏不起來,表示內臟脂肪可能比較多,建議做檢查比較安全。 李思賢提醒,全身一起變胖的人,多半是皮下脂肪偏多,反而比「只有肚子凸出來」的族群還健康,因為很多人看起來不胖,體內其實已經有很多內臟脂肪在作怪,只是外觀看不出來,一定要特別小心。所以別認為會胖是壞事,至少身體有反應,表現出「健康有狀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