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每到吃飯時間,對父母來說就像是一場硬仗,總得三催四請家中孩童才能順利吃完飯嗎?營養師建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嬰幼兒時期」是關鍵,在開始接觸副食品的時候,應讓他們認識食物,並有固定的用餐地點,且避免電視、玩具等外界干擾,還有要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過程中別邊吃邊擦,更不要接手餵食。

營養師林姿吟提醒,孩子吃飯時別讓他們受到電視、玩具等外界干擾,以免分散注意力。(圖/梅子提供)
固定用餐地點 別邊吃邊配電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林姿吟說,要讓孩子養成好的進食習慣,嬰幼兒時期就是關鍵,嬰幼兒對於一切事物包括食物都還很陌生,開始接觸副食品時,建議爸媽就讓他們好好的去認識食物,固定用餐地點,有專屬的桌椅及餐具組。
另外,孩童的飲食教育,除了注意均衡營養,切記不可讓孩童邊吃飯邊看電視、玩手機、玩具,分散注意力,影響進食份量或是進食的食物種類,甚至拖長進食時間,相對的也減少孩童對於健康均衡飲食的認知。面對食慾不佳的孩子,兩餐之間應該間隔3至4小時,不要給予營養成分不佳的食物作為點心。
吃不完不要逼迫 以免對食物反感
嬰幼兒學習力很強,爸媽要以身作則,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太早讓嬰幼兒吃到大人的食物,因為調味太重,會影響嬰幼兒認識食物的原味。林姿吟特別提到,爸媽在準備食物份量不用太多,吃不完也不強迫,避免孩子對食物產生負面觀感。
讓孩子練習自己吃完飯
此外,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也很重要,雖然會吃得到處都是,林姿吟說明,那是因為嬰幼兒的眼手協調還沒發展完全,這時候父母不要急著一邊吃一邊擦,也不要接手餵食,應讓嬰幼兒吃完餐點之後再進行清潔,同時也要一邊給予鼓勵,隨著成長,他們肢體發展越來越成熟後,自然就不會再吃的到處都是。
用餐氣氛輕鬆、愉悅
林姿吟提醒,現在雙薪家庭居多,親子之間常會利用用餐時間作為溝通時刻,此時應注意避免於用餐時刻責罵或與學童吵架等影響情緒的情況,讓他在快樂輕鬆,沒有壓力的氣氛下進食,更不可以將「食物」作為獎賞、賄賂、懲罰或是表示親情的功能,長久下來會造成學童對於食物的錯誤認知,多給予鼓勵讚美,全家一起享受愉悅的用餐時刻。
林姿吟也特別提供兒童營養食譜讓民眾參考,如下:
※彩椒炒杏鮑菇(1人份)
材料:紅黃椒各10g、青椒10g、杏鮑菇30g
調味料:油、鹽
做法:
1. 將食材切小丁備用。
2. 所有食材拌炒至熟,加入鹽調味後,盛盤撒上腰果。
‧材料:洋蔥10g、鴻喜菇10g、牛番茄10g、雞蛋1顆
‧調味料:油、鹽
‧作法:
1. 雞蛋打散,加入鹽巴調味。
2. 爆香洋蔥,加入牛番茄及鴻喜菇拌炒至熟,倒入蛋液將蔬菜包後起鍋。
※南瓜蝦仁蛋炒飯(1人份)
‧食材:糙米飯150g、南瓜30g、蝦仁20g、洋蔥15g、甜豆筴15g、彩椒15g、雞蛋半顆
‧調味料:鹽
‧作法:
1. 雞蛋先製成炒蛋,南瓜切小丁蒸熟備用。
2. 少量烹調油爆香洋蔥,再放入其他材料拌炒至熟,最後放入糙米飯拌炒均勻,最後以鹽巴調味即可。

▲兒童每日飲食指南。(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林姿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