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當前ESG與企業永續議題日益受到投資人與公民社會關注之際,2025年股東決議季(shareholder resolution season)已成為針對一次性塑膠、柔性包裝、重複使用系統與回收標示透明度等重要議題發聲的關鍵平台。來自股東倡議團體如As You Sow、Green Century Funds、The Last Beach Cleanup等機構,正透過股東提案機制逼迫企業針對其包裝策略作出更具體的承諾與揭露。這波決議浪潮不僅牽動飲料與消費性品牌,連旅宿、通路與包裝材料供應鏈都被一併納入問責範疇。

▲可口可樂撤回重複使用目標引爆爭議,股東倡議要求企業揭露實質進展與真實供應鏈數據。(圖/永續新聞網)
柔性包裝:從材料到系統的系統性挑戰
柔性包裝因其輕巧、便利與低運輸碳足跡,在食品、零食與日用品市場快速擴張,但其回收率與循環再利用困難卻也讓其成為企業包裝永續轉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As You Sow指出,企業對2025年循環經濟目標的達成仍嚴重落後,尤其在柔性包裝部分幾乎沒有可規模化的回收解方。
提案要求企業盤點柔性包裝的風險與替代選項,包括重複使用系統、單一材質替代與跨產業合作開發循環創新平台。例如,百事可樂與卡夫亨氏皆表達對此類提案的反對,但其回應也透露出現有回收體系、消費者行為與技術商轉仍有重大瓶頸。當中,卡夫亨氏承認許多國家的回收系統尚未準備好應對這些複合材質包裝,這反映出品牌的永續承諾是否真正考量其全球營運足跡與風險分佈。
同時,企業亦寄望化學回收技術成為柔性包裝的解方,惟此類技術在商業化程度、實際轉化率與溫室氣體效益等方面仍存在巨大爭議與資訊黑箱。As You Sow批評,這些技術的產出可能更多是轉為燃料而非新塑料,並缺乏足夠披露資料來證明其真能實現循環目標。
重複使用包裝:承諾與落實間的拉鋸
2024年初,可口可樂決定撤回其2030年「25%包裝可重複使用」的承諾,引發社會強烈反彈。儘管該公司與Green Century Funds達成協議,承諾將揭露其在重複使用系統的投資與成效,但這場轉彎仍暴露企業在多重利害關係人壓力下的策略搖擺。
可口可樂指出其玻璃瓶產品於2024年銷售成長超越整體成長率,試圖說明公司仍投入於重複使用模式。然而,外界仍擔憂其「以回收替代重複使用」的策略背後,是選擇較易計算但減碳成效較低的方式來應對ESG投資壓力。
星巴克方面則承諾在2026年前公布其推廣可重複杯政策的行動計畫與具體成果。這顯示即便在以服務業為主的業態中,重複使用系統也開始成為可被監管與投資人檢視的關鍵績效指標。
可回收性標示:從合規到信任重建
Green Century與包裝公司Sealed Air的協議,聚焦在淘汰「商店回收」標示(store drop-off claims),因該標示常被視為誤導消費者。該公司也承諾將揭露其包裝材質的總量與材料組成,包括再生與非塑膠選項的採購占比,提供外界更全面的材料足跡參考。
同時,The Last Beach Cleanup向卡夫亨氏與億滋國際(Mondelēz)提出罕見的「回收與再生標示真實性審查」提案。特別是針對質量平衡(mass balance)方式導入的化學回收塑料,是否能被公平標示為「recycled」,成為ESG與監管機構爭議焦點。
此類提案指出,僅憑企業自行聲稱包裝含有「再生材料」並不足夠,需提供第三方驗證、轉化比例、碳效益與完整供應鏈的證明機制,否則形同漂綠。
擴大產業範疇與回應樣態
今年股東提案已擴及旅宿(如凱悅與溫德姆)、通路(家得寶)與速食品牌(Wendy’s),顯示包裝永續已從消費品製造端延伸至整體消費生態系。旅宿業因應法規已逐步採用可重複使用的盥洗用品系統,而速食與通路業者也在回應產品與包裝設計的環境風險。
企業回應的策略也趨向多元,包括試圖透過SEC擋下提案、與股東倡議團體達成撤案協議,或發表反對意見同時強調其在志願倡議中的參與。然而這些策略若缺乏實質成果披露,亦可能加深外界對其漂綠疑慮。
結語:從監督到系統轉型的股東力量
本季提案所揭示的不僅是單一企業包裝策略的漏洞,而是整個塑膠經濟架構、回收基礎設施與監管體系間的落差與治理失靈。股東作為資本的掌握者,正在試圖用市場力量推動企業超越法規要求,邁向透明、負責且以科學為基礎的包裝策略。
在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談判進度延宕、各國監管步調不一的情況下,這股來自資本市場與公民社會的壓力或許才是推動企業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的最強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