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白天總是精神不濟,平常只能靠咖啡提神,小心是「睡眠障礙」正在敲警鐘。(圖/PIXABAY)
有些人白天總是精神恍惚,平時需靠咖啡提神,可能不只是身體疲勞,而是「睡眠障礙」正在敲警鐘。許多醫師指出,若出現難以入睡、睡眠品質差等狀況,不僅會讓人持續感到疲倦,還會影響白天工作效率,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睡眠障礙不只是「睡不好」,情緒也可能崩壞
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台灣約有四百萬人飽受睡眠障礙困擾,從失眠、淺眠、易醒到白天過度嗜睡,各種狀況層出不窮。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指出,睡眠障礙與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往往是「雙向共犯」。他提醒「失眠不只是症狀,常是心理疾病的早期徵兆,不能只靠藥物壓制,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
吃對營養素,幫助晚上好眠、白天不暴躁
除了醫療介入,飲食也是扮演穩定情緒的大功臣。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提醒,若缺乏鈣、鎂、B群,神經系統容易處於過度敏感狀態,難以放鬆入眠。「有些人白天工作壓力大,晚上卻吃得亂七八糟,結果越吃越睡不著,還以為是自己太焦慮,其實可能只是缺鎂」。
安眠藥不是萬靈丹,建立睡眠儀式才是真解方
有些人一出現失眠就立刻服用安眠藥,但中國醫藥大學附醫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提醒,「安眠藥只是輔助工具,過度依賴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他建議建立「睡眠衛生習慣」,例如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固定時間上床、不在床上滑手機,讓身體和大腦接收到「該睡覺了」的訊號。

▲失眠不只是短暫的不適,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甚至降低工作效率。(圖/PIXABAY)
健康小提醒:精神健康從好好睡開始
失眠不只是短暫的不適,更可能是心理健康的破口。專家建議,若已連續超過三週難以入眠,或白天精神與情緒明顯受影響,應儘快尋求專業協助,而非僅靠咖啡或藥物撐過每一天。別再輕忽一夜又一夜的「睡不好」,因為當睡眠品質改善,情緒也會穩定,工作效率提升,生活也會更加明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