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失智未必從記憶開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老年性耳聾影響聽覺、認知與社交互動,聽力下降恐成失智症危險因子。(示意圖/PIXABAY)現代人最害怕的疾病之一是「失智症」,它會影響記憶與行為。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失智或許不是從記憶開始,而是從耳朵。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性耳聾是最常見的隱性疾病之一,聽覺、認知功能、平衡力與社交互動都會受影響,聽力下降因而成為失智症的重要危險因子。
黃軒在社群平台提到,在60到74歲的長者中,53.65%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這種隨年齡出現的變化被稱為「老年性耳聾(Presbycusis)」,它不只影響聽覺,還會牽動認知功能、平衡力與社交互動,這些連鎖反應,使聽力下降成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而早期老年性耳聾並非「聽不到」,而是「聽不清」,尤其在吵雜環境,辨音變得困難,進而影響健康,例如「認知退化」,聽力損失者的失智風險增7到20%、「跌倒風險」,聽力每下降10分貝,跌倒機率上升約1.4倍、「心臟健康」,聽力差者心衰風險增15到28%。
黃軒解釋,當聽不清楚時,大腦必須額外「用猜的」,加重認知負荷,反應變慢,同時前庭與空間感下降,平衡力變差,當對話需要不斷猜測時,容易感到疲憊與尷尬,長輩會變得越來越少說話、不參加聚會,導致社交圈縮小,孤獨與抑鬱隨之而來。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社交隔離對壽命的影響,與吸菸、酗酒一樣嚴重。
黃軒提醒,老年性耳聾雖無法逆轉,但可以干預,例如定期做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人工耳蝸,也要獲得家人的支持。而「耳背」不是單純的老化現象,而是大腦退化的前兆。當長輩聽不清,甚至不願再說話或參加聚會,代表他們正在與世界失去連結,不僅加速失智,也會影響身心健康與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