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永續轉型挑戰!石化塑膠與氣候危機:企業能否承擔責任?

圖、文/永續新聞網 

根據聯合國塑膠污染國際治理委員會(International Governing Committee on Plastic Pollution)最新估計,2024年全球消耗的塑膠總量已超過5億公噸,其中絕大多數很快便淪為廢棄物,對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衝擊。

石化產業與全球品牌的隱性供應鏈,推動氣候變遷與塑膠污染的惡性循環。(圖/永續新聞網)

▲石化產業與全球品牌的隱性供應鏈,推動氣候變遷與塑膠污染的惡性循環。(圖/永續新聞網)

更令人憂慮的是,約98%的一次性塑膠製品仍是以化石燃料為原料生產,而非再生塑料。該委員會指出,若依此趨勢發展,到2040年,這類產品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佔據全球1.5°C升溫碳排預算的19%,嚴重威脅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

調查揭露:石化產業與全球品牌的隱性供應鏈

環保組織 Stand.earth 日前發布一份重磅調查報告,透過海關與貿易數據、企業10-K年報、供應商揭露文件與投資者簡報等,追蹤全球一次性塑膠包裝品背後的供應鏈關係。此次調查聚焦於聚乙烯(PE)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製成的塑膠包材,這些材質主要來源為來自美國 Permian 油盆地的乙烷(ethane)提煉物。

雖然每家公司購買一次性塑膠的具體數量屬於商業機密無法量化,但報告指出,Coca-Cola 是與石化公司供應鏈連結最多的企業,共有10條明確關係,其次為 Unilever、Nestlé 與 PepsiCo。這四家公司,亦正是國際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2023年點名的全球塑膠污染製造大戶。

塑膠與氣候危機的連結:常被忽視的碳排來源

「大多數氣候對話聚焦於運輸或能源部門,但事實上,石化業正迅速成為推動化石燃料需求的最大引擎之一。」— Stand.earth 調查研究員 Devyani Singh

這份調查揭示,塑膠製品不僅是垃圾問題,更是氣候變遷的深層推手。乙烷在裂解為乙烯後會被製成塑膠顆粒,再經由全球供應鏈流入包裝、飲料與快速消費品產業,形成隱形碳足跡。這類產品在生產、運輸、使用與棄置全周期中,皆伴隨著高能耗與高碳排。

全球塑膠條約進度落後,急需企業與國家共同承擔責任

Stand.earth 在報告中呼籲各國政府與企業,儘速支持並推動聯合國全球塑膠條約的制定與落實,以建立約束性的國際機制來控制塑膠生產與污染。

目前這份條約仍處於談判階段,第五輪談判預計於2025年8月於瑞士舉行,進度已明顯落後原定時程。Stand.earth 強調,唯有建立明確的減量目標與污染者付費原則,才能有效阻止塑膠污染與石化產業的擴張。

企業該如何回應?永續轉型的挑戰與機會

被點名的企業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雀巢與百事可樂,近年皆宣稱推動減塑與循環經濟策略,如:擴大使用再生塑膠(rPET);引入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系統;支持瓶罐回收機制(Deposit Return Systems);投資於替代包材(如生物基、紙質等)。

但本次報告指出,若未從源頭減少對石化製塑膠的依賴,企業的「減塑承諾」將淪為漂綠行為(Greenwashing)。

結語:邁向減塑與淨零的雙軌戰略刻不容緩

塑膠與氣候議題的交集,顯示出現代永續發展挑戰的交織複雜性。對政府而言,須跨部門整合氣候政策與污染治理;對企業而言,須從採購決策、供應鏈管理、產品設計到末端回收建立全面策略。

企業不再只是污染問題的一環,更應成為解方的關鍵推手。

全球塑膠污染與氣候危機的交集,正浮現為永續發展中最棘手的議題之一。思享永續顧問服務公司的林沂嫺顧問認為,塑膠製品不僅是廢棄物問題,更是石化業隱形碳排的重要推手。塑膠本質上就是碳密集型商品,尤其在化石燃料轉型壓力加劇的背景下,石化業將塑膠視為需求成長的替代出口,形成另一種氣候風險的暗流。

這對台灣同樣具有高度警示意義,台灣不僅擁有完整的石化產業鍊,也是塑膠包裝與加工大國。若不儘早轉型,恐將在國際供應鏈中面臨碳關稅、ESG揭露與進口國法規的多重壓力。企業應加速從「回收思維」轉向「源頭減量」,重新檢視包裝設計、原料選擇與供應鏈透明度,才能避免落入漂綠陷阱。

而對政府來說,單靠減塑法規與回收率指標已遠遠不足,應正視塑膠背後的碳足跡與石化依賴問題,將氣候政策與循環經濟真正整合。推動國內減塑與國際塑膠條約接軌,是台灣邁向淨零未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ESG永續新浪潮
推薦專題

作者簡介
為您整理全球 CSR ESG SDGs 的最新訊息
【#直播中LIVE】【20250424】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