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他背痛、身高縮水3公分!醫揪「1問題」找上門:死亡率3成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腰酸背痛,背痛。(示意圖/PIXABAY)
腰酸背痛,背痛。(示意圖/PIXABAY)

覺得身高變矮?可能是骨鬆問題。一名65歲的糖尿病患者由女兒陪同來門診,女兒告知說發現父親這半年多來身高好像變矮2、3公分、且斷斷續續抱怨說背部痠痛不舒服,雖有嘗試過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效果有限,因此決定看診。X光發現患者在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骨密度檢查確診患者有骨質疏鬆問題,經骨科醫師評估後暫不須手術,經快兩年持續的骨鬆治療,患者的骨密度進步到接近正常值、背痛的情況也改善。

根據國發會人口統計推估,台灣於今年(2025年)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而國健署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資料顯示,台灣60歲以上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成,更需注意的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病患約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可能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並且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裡約50%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再次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現指數形式攀升,而當中髖部骨折最為嚴重、1年內約有30%的死亡風險,骨質疏鬆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國泰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芷瑜表示,骨鬆患者平時雖不容易觀測到異狀,但若年紀達中老年以上的家人有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公斤/公尺、出現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時,便要提高警覺就醫評估。

她說,會影響骨骼健康因素涵蓋骨骼結構、骨代謝、結構損傷堆積和礦物化程度,因此骨骼強度與骨密度、骨品質皆有關。骨質疏鬆症的特徵是低骨量、骨骼微結構破壞和脆弱,使得骨強度下降和導致骨折風險增加,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病史有低創傷性骨折或骨密度T值≤-2.5判定。骨密度測定是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為黃金標準,量測位置應選擇腰椎和髖骨為主、若此兩處骨折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取代。

哪些人須接受骨密度檢查?許芷瑜指出,依照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建議包含11類: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下且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男性。脆弱性(低衝擊力)骨折者。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流失相關疾病者。服用的藥物和低骨量或骨流失有相關者。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追蹤治療效果者。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列為中度骨折風險以上者。

她說,若家中長輩或自身符合上述情況者,建議務必檢查骨密度。經骨折風險評估工具估算未來10年的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或髖骨骨折風險若分別超過20%或3%,則屬於高骨折風險,應考慮積極治療;另外,骨密度顯示骨缺乏,但腰椎的骨小樑指數低於1.2者,臨床建議也可考慮積極治療。治療上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用藥途徑有針劑或口服不同方式,病患可在門診時向醫師詢問和討論,但最重要的是切莫隨意中斷治療,養成定期回診治療追蹤,是對抗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