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34萬人研究證實!「4類食物」可降56%腸道疾病風險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一項針對歐洲34 萬人的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豆類、馬鈴薯,可降低56%克隆氏症風險。(圖/取自李柏賢的臉書)

▲一項針對歐洲34 萬人的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豆類、馬鈴薯,可降低56%克隆氏症風險。(圖/取自李柏賢的臉書)

飲食與腸道健康密切相關。醫師李柏賢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在10年來上升6倍以上,一項針對歐洲34 萬人的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豆類、馬鈴薯,可以降低56%克隆氏症風險。「但馬鈴薯吃太多,會增加51%潰瘍性結腸炎風險。」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教授李柏賢在其臉書表示,一項針對歐洲34萬人、追蹤13年的大型前瞻世代研究(EPIC)最新發現,高風險族群應該多吃蔬果、水果、豆類,來減少未來的發病風險。

他表示,該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豆類+馬鈴薯,可降低56%克隆氏症風險。代表食材包括蘋果/梨、香蕉、洋菇、洋蔥/大蒜。

洋蔥與香蕉富含「菊糖」,蘋果富含「果膠」。兩者皆屬於可發酵的益生元纖維,即好菌喜歡吃的食物。在大腸中,這些益生元可被菌叢發酵為短鏈脂肪酸,有助於促進上皮完整性、調節樹突細胞功能,並有助於穩固腸道屏障完整性、調節免疫力。

馬鈴薯吃太多 增加51%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

「但吃太多馬鈴薯,則會增加51%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李柏賢表示,研究團隊認為,可能與馬鈴薯皮中所含的「配糖生物鹼」(glycoalkaloids)有關,此物質已知會促進腸道發炎反應。以及常見「不健康植物型飲食」的烹調方式(高油、高鹽)有關,例如薯條、洋芋片。

他表示,此研究結果有助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子女,與直系親屬等高風險族群。平日多把「原型蔬果」放進三餐,且盡量避免過度精製與油炸的馬鈴薯製品(薯條、洋芋片)。民眾不必因此把馬鈴薯列為黑名單,適量、水煮、帶皮烘烤,並搭配多元蔬果,也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馬鈴薯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7月5日末日預言倒數中?台日地震同步監控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