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魏延主張死守漢中,姜維卻認為漢中不可守 二人軍事水平高下立判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三國時期魏蜀吳領土。(圖/翻攝百度百科)

▲三國時期魏蜀吳領土。(圖/翻攝百度百科)

漢中,自古以來就是益州的北大門,也是蜀漢與曹魏爭奪的戰略咽喉。東漢末年,張魯在此自立為王,割據數十年,益州牧劉璋多次出兵均無法收復。直至曹操揮軍南下,張魯束手無策,只得投降,漢中暫時落入曹魏之手。

後來,劉備為穩固蜀漢北疆,集中兵力發動持久攻勢,歷經三年鏖戰,終在定軍山一役,由黃忠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漢中終於重回蜀漢手中。此地的防守策略,也成了後世軍事學者熱議的焦點。

魏延不僅武力高強,也深具謀略,常對諸葛亮的作戰方針不以為然。(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魏延不僅武力高強,也深具謀略,常對諸葛亮的作戰方針不以為然。(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魏延看準漢中的地理優勢——北有秦嶺,南有巴山,山路險峻,敵軍難以迂迴。他提出「重門之策」,在東、南、北三大關隘建設堅固防禦工事,將各個隘口連成一線,形成立體化防線。

這套策略就像是一道鋼鐵屏障,即便面對曹操十萬大軍,漢中仍可阻敵於關外,並為益州援軍爭取寶貴時間。魏延駐守十年,這套防線屢次化解危機,連王平接手後仍能成功抵擋曹爽十萬大軍,漢中得以長期安全。

王平隨諸葛亮北伐屢建戰功。(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王平隨諸葛亮北伐屢建戰功。(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蜀漢後期國力漸衰,民生困苦,姜維繼任大將軍後,採取了「敛兵聚谷」策略。他放棄部分邊防據點,將兵力集中在陽平關、樂城與漢城等核心地段,計畫誘敵深入,再在關口重擊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這種策略宛如賭局,高風險一觸即發。果不其然,當魏軍進攻時,陽平關副將蒋舒叛變投降,防線迅速崩潰。漢中在短短一個月內失守,姜維的策略最終未能保住這片關鍵土地。

姜維被視為諸葛亮接班人,即使蜀漢國力漸衰,仍堅持北伐。(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姜維被視為諸葛亮接班人,即使蜀漢國力漸衰,仍堅持北伐。(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魏延與姜維的策略分別展現了防守理念的兩種極端:魏延重視堅固防線、穩中求勝;姜維則寄望於集中兵力、誘敵深入。結果證明,穩健的防守能長久保障漢中安全,而冒險的策略則一旦失誤,便可能導致全局崩潰。

從歷史上看,魏延的眼光與謀略更具前瞻性,他的防守理念讓漢中屢經敵軍侵襲而不倒;姜維雖策略新穎,卻因風險過高而付出代價。這場古戰場上的智謀較量,也揭示了蜀漢末期軍事布局的深層挑戰。

西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下,圖為武侯墓。(圖/翻攝維基百科)

▲西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下,圖為武侯墓。(圖/翻攝維基百科)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直播中LIVE】楊柳快閃台灣!嘉義以南仍防豪雨 氣象署說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