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程正邦報導

▲琉球位在台灣和九州之間,過去是中國籓屬國,1609年遭日本侵占併吞。(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失去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與佔領地,台灣、朝鮮、南洋群島紛紛脫離其統治。然而,位於東海的琉球群島(今沖繩縣)卻成為日本竭力保留的地區,儘管琉球過去曾是一個獨立王國,並與中國保持長期朝貢關係。戰後日本為何如此堅持「琉球是日本的一部分」?歷史學者揭示背後的地緣政治與主權糾葛。

▲主張復國而流亡清朝的琉球士族合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琉球曾為獨立王國 長期受中國冊封統治
琉球王國自15世紀開始即為中國明清兩代的朝貢國,擁有獨立君主與外交權。1609年,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出兵入侵琉球,開始對其施加控制,但仍允許琉球對中國進貢,以維持名義上的獨立地位。直到1879年明治政府強行「廢藩置縣」,將琉球王國併入日本,改設為「沖繩縣」,琉球正式被日本吞併,並遭文化與語言上的日化政策壓迫。
1879年日本正式併入琉球群島為沖繩縣,雖曾與晚清交流,清廷亦提出「琉球案」方案(欲三分琉球給中方),最終未獲日本支持,清朝無力抗衡,且未簽訂承認條約,導致琉球主權問題法理上始終含糊不明

▲1945年3月下旬美軍登陸沖繩, 戰爭結束後,美軍接收沖繩及其周邊島嶼,成為美國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圖/翻攝維基百科)
戰後美軍託管琉球 日本施壓收回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於1945年登陸沖繩,並接管琉球群島。根據《舊金山和約》(1951年),日本放棄包括台灣、澎湖群島與朝鮮等地的主權,但對琉球的主權問題則語焉不詳,只將其交由美國託管。直到1972年,美國將琉球主權移交日本,形成今日的沖繩縣。
然而,中國並未參與《舊金山和約》,對此安排始終不予承認。由於中國與琉球過去數百年來有文化與歷史連結,今日琉球問題也因中美日戰略角力而複雜化。中國學者李國強與張海鵬等人在2013年提出琉球地位「可再議」,目的除強化中國主張釣魚台外,也質疑既存美日構建的東亞秩序,試圖以法理對抗戰後體系。

▲《對日和平條約》,通稱舊金山和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部份同盟國成員與日本簽訂的和平條約,1951年9月8日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的代表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簽訂,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皆未獲邀參加會議,也未簽署條約。(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學者質疑合法性 沖繩民意七成反美駐軍
美軍至今仍駐紮沖繩,被視為冷戰遺產與日本「二等公民」象徵,1995年三名美軍士兵強姦一名女學生之後,引起沖繩居民強烈不滿。根據沖繩縣政府2023年的調查,有七成沖繩民眾不滿日本中央政府對美軍基地的態度。高達83%沖繩民眾認為「美軍基地會使沖繩成為有事時攻擊目標」。
澳洲學者Gavan McCormack分析,戰後日本在國際談判中極力主張琉球為日本固有領土,是為了維持在西太平洋的地緣利益與美國安保體系下的戰略價值,「琉球的位置對美日聯盟極其重要,一旦讓其主權遭質疑,對日本乃至整個西太平洋局勢都會造成動盪。」
琉球大學教授Ikue Kina(喜納育江)研究日本戰後的美軍基地與殖民主義傳承,指出沖繩雖在行政上重返日本體系,實質上的控制仍受美國影響,並未完全主權本土化。

▲駐沖繩美軍屢屢犯下強暴案,引起當地居民強烈不滿,到美軍基地抗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琉球未解的主權爭議 恐成東亞潛在火藥庫
現今的沖繩雖已納入日本版圖,但琉球的主權問題並未真正終結,部分沖繩社運團體更提出「琉球自決」主張,呼籲國際關注琉球是否應享有民族自決權,獲得中國民間的支持,甚至出現中國武統台灣後,下個目標就是奪回琉球的聲浪。
中國學者李國強提出「釣魚台屬中國,琉球再議論」,他指出清朝政府從未正式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吞併行為,即1879年琉球處分並無國際法律有效確認;因此該吞併行為應被視為日本單方面的殖民政策,存在法理缺陷,而琉球人民也未獲得自主決定其命運的機會。
雖然琉球過去只是藩屬國,從未屬於中國領圖,但在不少中國人心中,仍認為琉球跟台灣一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文化、國際法與地緣政治交織其中,成為東亞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