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糖尿病】2025年最新「防糖尿病5招」!「1處」變黑要小心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2025年最新「防糖尿病5招」!國民健康署表示,定期健檢、監測血糖、逆轉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圖/PIXABAY)
台灣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不少人認為吃太甜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然而,糖尿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國民健康署分享5大控制血糖的要訣,分別是「定期健檢、監測血糖、逆轉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有助於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是什麼?】 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錦煥提到,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與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及功能密切相關。胰島素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細胞大門,讓血糖進入身體的細胞,作為能量,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功能不佳時,無法把血液裡的葡萄糖送至細胞,使體內血糖升高,久而久之,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引發多種併發症。
【糖尿病類型有幾種?】 1. 第一型糖尿病(T1DM) 主要由自體免疫反應引起,自發性破壞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所致,患者一旦發病,終生依賴胰島素治療,以維持血糖控制,不過第一型糖尿病較少見。 2. 第二型糖尿病(T2DM) 通常發病於40歲以上,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主因是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所致,也稱為胰島素阻抗,目前認為與遺傳、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肥胖有關。 3. 妊娠糖尿病(GDM) 指婦女懷孕期間發現糖尿病,發生率約1到3%。 4. 其他類型糖尿病 發病原因包括內分泌疾病、藥物、感染、胰臟發炎、長期服用類固醇、自體免疫疾病等。
【如何預防糖尿病?】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為了幫助民眾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供以下5項自我照護重點。 1. 定期健康檢查 除了勞工健康檢查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協助掌握個人健康狀況。 2. 定期監測血糖 若發現血糖異常,應定期監測血糖值,確保空腹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70~99 mg/dL),避免疾病惡化。 3. 逆轉代謝症候群 血糖出現異常,同時合併以下2項因子,分別是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可能已罹患代謝症候群,建議趕緊做檢查。 4. 健康飲食習慣 維持均衡飲食,落實「少油、少鹽、少糖、高纖」原則,並在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妥善控制體重。 5. 養成運動習慣 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健走、慢跑、游泳或韻律體操等,此外,每次運動時間建議不低於30分鐘,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及心血管健康。
【糖尿病5項警示徵兆】 初日診所周建安醫師提到,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能從5症狀看出警訊。 1. 吃多、喝多、尿多 當血糖上升時,身體在排糖過程中,也會排出大量水分,進而導致口渴。 2. 疲憊 血糖過高時,導致能量不足,身體容易感覺疲勞。 3. 體重減輕 高血糖引起脫水,使體重迅速下降。 4. 傷口癒合慢 血糖過高影響循環與免疫,使傷口不易癒合、易感染。 5. 黑色棘皮症 皮膚皺褶處(如脖子、腋下)變黑、變厚。
▲2025年最新「防糖尿病5招」出爐,如果出現體重變輕、脖子或腋下變黑等症狀,應及早檢查是否為糖尿病。(圖/PIXABAY)
【糖尿病不可怕】改善生活習慣,逆轉糖尿病 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錦煥表示,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病,雖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飲食調整、規律運動、藥物治療與自我血糖監測,加上定期回診追蹤,能夠有效穩定病情,積極控糖更是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