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鑽牛角尖「不是想太多」!醫揭「失控關鍵」:引爆連鎖反應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有些人遇到問題時,容易鑽牛角尖,甚至出現憂鬱症狀,並非他們太玻璃心,而是受到大腦裡星狀膠細胞和神經元的影響。(圖/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遇到煩惱時,會想辦法排解,但有的人卻是越陷越深,變得鑽牛角尖。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若陷入情緒的漩渦,並非自己不願停下來,而是大腦裡的細胞彼此在推著走,這一條情緒失控的迴路,甚至和憂鬱症息息相關,建議學會「覺察」,有助於不被情緒帶著走。

張家銘在 臉書粉專提到,有些人遇到煩惱時,會反覆在腦中思考,一開始只是焦慮,接著變成沮喪、無力感,最後像整個人被困在黑暗中,不斷鑽牛角尖,完全停不下來,並非只是心情不好,而是與大腦裡一條「失控的情緒迴路」有關,使人越鑽越深。

張家銘指出,2025年發表於期刊《Cell》的研究,用自由活動的小鼠模型,首次完整捕捉到壓力如何在大腦內引爆連鎖反應,起源在大腦深處的「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當壓力出現時,外側韁核的星狀膠細胞(astrocyte)會像第一個被點燃的火柴,瞬間啟動。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星狀膠細胞一被活化,就會刺激旁邊的神經元,神經元喚醒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使大腦釋放大量正腎上腺素,導致警報系統全面升級,而正腎上腺素又會反過來加速星狀膠細胞的活化,變成情緒不斷放大的正回饋迴路。

張家銘強調,情緒並非自己停下來,而是大腦裡的細胞彼此在推著走,這一條情緒失控的迴路,與憂鬱症息息相關,研究證明,只要打斷外側韁核星狀膠細胞的活動,情緒迴路就會中斷,即使遭遇壓力,也不會陷入絕望,但若任由其放大情緒,小挫折也會讓人變憂鬱。

張家銘提醒,情緒的失控,從來不是一瞬間發生,而是慢慢累積所致,建議學會「覺察」,別逃避或抗拒情緒,而是提醒自己別越陷越深,很多時候常會以為是「太脆弱、玻璃心、放不下」,其實是受到大腦裡星狀膠細胞和神經元的影響,最好的療癒方式,並非壓抑情緒,而是「理解」,才不被情緒帶走。

憂鬱症 玻璃心 基因 腦迴路 張家銘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