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健康卻一直生病!醫揪「關鍵」:不管反而更傷身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吃天然食物、攝取營養素,但仍容易疲勞、發炎。(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吃天然食物、攝取營養素,但仍容易疲勞、發炎,而周邊人吃得普通,卻精神好、體質穩定。醫師張家銘對此表示,問題可能出在腸道菌不同。一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到底能不能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素。這些天然食物若加工正確,就能被人體吸收,若加工錯了,還可能變成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 臉書表示,2025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能否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人吃的植物營養素,不會直接被吸收,而是要靠腸道中的益生菌「加工」,將之變成真的有效的物質。「因此,同一個植物成分,有人喝了變抗發炎,有人喝了變毒素。」因此,關鍵差異不只是食物,而是腸道菌幫「分解」成什麼。
他表示,所以,我們不是「缺營養」,而是腸道菌群「不會轉化營養」,真正吸收到對你有用的營養,需要3個條件: 吃進對的植物成分、腸道菌有能力「解鎖」它、 它被轉換成了有益身體的分子,而不是有害的。
他表示,民眾可透過下列5招讓身體真的吃進健康。
1. 多吃原型植物食物: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這些是好菌最愛的「飼料」
2. 少吃高糖、油炸、加工食品,因為這些會壯大壞菌、餓死好菌
3. 別亂吃抗生素
4. 考慮補充「對口味」的益生菌,例如能分解柳苷或白藜蘆醇配糖體的匿形擬桿菌
5. 給好菌養分:像是菊苣纖維、寡糖、抗性澱粉。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7g-x8Wmh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