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蒲世芸/綜合報導
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掀起新一波關稅戰後,中國出口商正面臨被美國市場「拒收」的困境,全球供應鏈也因此再度洗牌。但問題來了——這些中國製商品接下來要賣去哪裡?

▲中國面臨生產過剩,外銷壓力成難題。(圖/翻攝自Pixabay)
中國貨品「鑽漏洞」避關稅難度大增
事實上,川普提出的高額關稅雖不至於全面禁止中美貿易,但實際上也相距不遠了。他一口氣將幾乎所有中國商品納入高關稅清單(暫時排除部分電子產品與藥品),與他首任總統任期相比更加嚴格。
《經濟學人》16日報導,當時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從原本的3%暴增至19%,涵蓋進口品項達三分之二。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找到漏洞。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估算,2023年約有價值高達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3.9兆元)的中國出口品,成功「鑽漏洞」避開美國關稅,包括低報貨值、偽造文件、改標轉銷、透過第三國轉運等方式。
不過這一次,中國企業想再鑽漏洞可就沒這麼容易了。一來川普的關稅涵蓋面更廣,改標也就沒那麼划算;二來過去常被用來「轉運」的國家,如墨西哥與越南,現在也變得格外小心,深怕惹怒美方、波及自己國家的出口產業。
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甚至公開表示,願與美方合作打擊中轉避稅,包括對中國商品新增關稅、突襲檢查中國商店。會這麼配合,也不是沒有原因——畢竟川普對於貿易失衡的執著,往往不管手段是否合法,反正只要看到中國商品出現在他國轉出口清單上,就可能被視為「假轉運、真逃稅」。
東南亞國家相繼表態支持美
如今,包括柬埔寨、印度、墨西哥、泰國和越南等國,都成了風險最高的區域。這些國家在川普第一次貿易戰後,對美出口明顯增加。為避免捲入風暴,泰國談判代表已表態,將打擊「第三國仿冒品」;越南官員也承諾加強產地規範、杜絕貿易詐欺,並加強原產地規範。

▲川普關稅政策幾乎將所有中國商品納入高關稅清單。(圖/翻攝自X平台 @WhiteHouse)
中國生產過剩 外銷壓力成難題
但話說回來,中國貨如果賣不到美國,總得找新出路。問題是,亞洲鄰國對中國產品的憂慮,本來就沒少過。中國為刺激經濟,不斷向製造業灌輸資金與貸款,導致生產過剩、外銷壓力升高。自2023年以來,中國出口價格大砍20%,與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製造貿易順差成長速度,更快於美歐地區。
這對消費者來說或許是福音,畢竟便宜又多樣的中國貨讓人心動,但對各國政治人物與本土產業,卻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泰國為例,自2019年以來,當地工業產出已萎縮十分之一,與此同時該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是翻倍成長。原本力拚成為筆電製造基地,如今卻面臨中國電腦與電子業者殺價競爭的打擊,導致產量暴跌40%,原本希望發展為筆電生產基地的美夢也恐化為泡影。去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筆記型電腦價值高達33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元),未來勢必得另尋銷售市場。
Temu、Shein等中國品牌受衝擊
連首波貿易戰中曾經受惠的國家,如今也感受到壓力。例如越南,原本年產值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5億元)的玩具市場,吸引樂高(Lego)、萬代南夢宮(Bandai Namco)等企業進駐。但現在卻必須面對來自中國的廉價競品;又如紡織產業,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了價值290億美元(約新台幣9千4百億元)的紡織品,而川普如今也取消了原本對800美元(約新台幣2萬6千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稅優惠(de minimis rule),直接衝擊像是Temu、Shein等中國品牌的美國銷售通路。
至於那些保護主義較強的國家,也早已準備「反擊」。像是印度、印尼上回就迅速出手,對中國進口設限。但其他如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則比較謹慎,畢竟不願得罪這位「龐大鄰國」。不過隨著壓力升高,未來這些國家的立場恐怕也難再觀望。東南亞國家正處在「中美貿易夾縫」中進退兩難。一邊是急需出口訂單與製造投資的誘因,另一邊則是中國出口潮的傾瀉與美國報復性關稅的威脅。這場看似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貿易衝突,已悄悄改變亞洲經濟的格局與走向。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