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國民黨守住被罷免危機後朱立倫卻急下車?一場權力重組與中國陰影

文/聲量看政治

罷免之後,國民黨看似守住了立院席次,但其實,在國民黨內部的焦慮與外部的壓力卻在同時擴散。朱立倫此時明顯表態急退跳車,其實是派系鬥爭、民意不信任與中國勢力交織下的必然結果。

823公投罷免投票底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談話。(圖/翻攝畫面)
823公投罷免投票底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談話。(圖/翻攝畫面)

從急推盧秀燕接棒,盧秀燕態度突然從積極轉為保守,這場戲碼揭露了藍營內部的混亂,也凸顯了左岸無形影響力對政黨運作的滲透,這恐怕是一場深層的權力重組與危機。

一、趕著下車,其實是後面有鬼
朱立倫在兩次罷免成功守住席次後退場,絕對不是表面上的「優雅轉身」,我認為,這是精心鋪排的權力劇本。

罷免守住席次後,國民黨黨內派系早已摩拳擦掌,把「換人」視為重建品牌的必要手段,朱立倫自然成了最適合被犧牲的棋子。

他急著把接棒的光環推向盧秀燕,希望憑她看起來好像很有成績的形象,迅速替藍營換上一張新的形象,減輕社會不信任的壓力。

但盧秀燕從最初的積極態度轉為保守,因為,她可能已經看見這個位置背後,不只是派系爭奪,還有來自無形勢力的壓力,接棒意味著踏進一個多層次權力網絡的漩渦。

朱立倫退居幕後,則是一種戰略調整。

他用退場換取安全,保留作為顧問或協調者的角色,確保自己不至於在這場重組中被徹底邊緣化,等待下一次重新上桌的機會。

二、罷免浪潮,民意與中國因素的交錯
2025年的罷免浪潮,表面上是民意監督的展現,實際上卻是一場多層博弈。從凱道大遊行到「Taiwan Action」影片計畫,藝文界、學界、年輕世代齊心動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藍情緒,迫使國民黨面對來自基層的強烈壓力。

即使成功阻止了被全面罷免,藍營內部依舊焦慮不安,因為社會的不信任根源從未消退。

更複雜的是,這股罷免動員也伴隨中國在輿論與資訊戰上的滲透操作,刻意放大黨內矛盾與社會焦躁,讓國民黨被迫陷入雙重壓力:一邊是民間對親中路線的反彈,一邊是北京暗中透過政治與經濟資源施壓,要求藍營維持「合作訊號」。

盧秀燕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變得猶豫?她可能明白,接棒不只是承擔黨內期待,更要比自己所認識的現況,更要深層面對中國的目光,這份角色的複雜性,遠比表面上看到的「順理成章」更加沉重。

三、死人連署,信任危機與統戰疑雲
死人連署醜聞,是這場劇本徹底翻盤的關鍵。大量死亡或偽造連署曝光,讓罷免運動的公信力瞬間崩盤,國民黨也因此背上「黑箱操作」的指控。

但更敏感的是,這些連署操作與部分派系長期與中國統戰連結有密切關係,讓這場醜聞染上了地緣政治的陰影。

司法行動同步推進,揭開了一層層盤根錯節的地方關係網。基層黨工遭羈押、地方主委被起訴,壓力一路燒到中央。

這種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夾擊,逼得朱立倫必須快速退場,以免風暴進一步牽動中國勢力,讓整個藍營陷入不可控的政治風險。

這場信任危機,也成了盧秀燕態度轉向保守的催化劑。她很清楚,若此時強行接棒,不僅要承擔黨內派系內鬥的後座力,還得面對外界對中國影響力的質疑,這是任何政治人物都難以輕易駕馭的高壓局面。

四、退場背後的隱性交易與中國的影子
朱立倫的退場,不只是單純的黨內協商,而是一場涉及多方利益的隱性交易。藍營內部需要一個安全的出口來重啟整合,左岸則需要一個相對穩定、可控的新門面,維持兩岸政治訊號的穩定輸出。

這也解釋了為何朱立倫急於推盧秀燕上位。

她在地方治理的務實形象,對左岸而言更具合作彈性,對國內民意來說也比較容易被接受。然而,盧秀燕評估後發現,這場權力移轉背後的複雜盤算,意味著她將失去獨立性,於是選擇暫時退居保守觀望。
這場「換臉工程」換掉了朱立倫,但沒有換掉藍營深層的結構困境。派系利益、組織僵化與中國勢力的滲透依舊存在,短期止血的表象下,危機只是被暫時掩蓋。

五、媒體、司法與中國操作的共振
這場變相反逼宮的節奏精準得令人玩味。罷免高潮過後,死人連署醜聞接連曝光,輿論迅速發酵,司法行動緊跟其後,從地方一路燒到中央,壓力如潮水般逼迫朱立倫自動自我要求退場。

更複雜的是,左岸並非袖手旁觀。在輿論上,親中媒體與網軍操作持續推波助瀾,塑造「藍營需要新領導」的聲音,暗示著某種政治訊號。而這樣的外部操作,與黨內的派系鬥爭產生共振,讓朱立倫幾乎沒有回旋空間,只能選擇急下車。

短期來看,國民黨看似有機會權力移轉,但長期卻埋下了不穩定的種子。一旦中國勢力的操作與黨內派系的平衡出現裂縫,藍營將再度陷入不可控的混亂。

六、未來的三種走向
未來幾年,藍營的走向存在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平穩交棒,若黨內派系達成共識,中國也維持適度克制,新主席有機會鞏固權力,短期內止血,但結構問題依然存在。

第二種是派系混戰,若接班人遲遲未定或路線不合,內部矛盾將升級為公開衝突,2026地方選舉國民黨一樣內部也會陷入混亂。

第三種是外部變數擾動,若司法追查深入或國際局勢突變,中國勢力加大操作力道,藍營將進一步陷入長期弱化。

結語
朱立倫的退場,標誌著國民黨一次深層的權力重組,但這場劇本背後有太多看不見的手,包括中國勢力的滲透與壓力。盧秀燕態度的轉變,也凸顯了這個位置的高風險與高壓力:接棒意味著要在派系內鬥、民意不信任與外部勢力干預中求生。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誰接任主席,而在於國民黨能否徹底正視結構性的腐蝕,擺脫對中國的依附,並重新建立與社會的互信。否則,不管換誰上場,都只是在同一個劇本裡重複被消耗的角色。

外稿
#大罷免、核三公投遭否決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新台派上線 20250825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