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允許任何批評!港府欲剷除「軟對抗」 親北京人士都指政府太過頭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9年,香港經歷激烈的反送中條例運動,最多高達200萬人上街抗議,到2020年6月《國安法》實施,所有的抗爭運動與異議一夕間被噤聲,這些難以消化的情緒或意見便轉為地下化。港府將地下化、隱晦的批判視為「軟對抗」(soft resistance),並認為「軟對抗」並非小事,而是對國安的威脅,因而積極打壓言論自由、對異議人士「趕盡殺絕」,但這作法竟也讓親北京的建制派人士覺得「太過頭了」。

2019香港反送中、2022中國白紙革命(圖/新聞台、翻攝自推特)
2019香港反送中、2022中國白紙革命(圖/新聞台、翻攝自推特)

《紐約時報》20日報導,「軟對抗」(soft resistance)被用來形容任何視為暗中顛覆,或隱晦反抗政府的行為。這個詞彙目前正頻繁出現在新聞報導、港府高層官員的演說以及政府部門的警告中。香港官員與宣傳機構先前已警告,書展、音樂歌詞、美國節日慶典和環保團體中都可能潛藏「軟對抗」的威脅。

之所以會有「軟對抗」,是因為在《國安法》實施後,各種顯性的抗議、明確批判政府等作為很容易被扣上違反《國安法》的罪名,並招來嚴重後果,如無期徒刑。在政治氛圍一下從活躍變成死寂,民主運動瓦解、政治團體解散、民主派人士與媒體被清算後,對極權政府有異議的人士轉為低調對抗。

但港府並未放過這些隱晦對抗,打算將這些「軟對抗」完全剷除。香港官員就警告,香港依然受到外國勢力的威脅,尤其美國企圖破壞香港以阻止中國崛起。

香港《國安法》將滿5周年。(圖/翻攝自大公文匯)
香港《國安法》將滿5周年。(圖/翻攝自大公文匯)

對香港當局而言,「軟對抗」不是單純小事,而是國家安全威脅。近幾周已有至少10多位高級官員使用這個詞彙,軟對抗可以是批評政府,或同情反對派、示威者(當局稱之為暴徒或恐怖分子)的訊息。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年6月就曾警告:「軟對抗是真實存在的,潛藏在各種地方。」他稱一些「不希望我們國家繁榮強盛」的勢力在香港安插了特務,企圖破壞穩定。

李家超舉例稱,有人企圖在器官捐贈議題上挑動民意。在香港與中國探討建立跨境器官捐贈制度後,2024年有數千人似乎退出器官捐贈登記,之後有兩名香港人因涉嫌使用虛假登記和取消操作,製造出「社會廣泛反對」的假象,而被判入獄。

因為官方太常使用「軟對抗」一詞,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 6月底首次公開解釋其定義。就林定國的說法,「軟對抗」是指利用虛假或誤導性訊息煽動公眾,或讓民眾對政府產生「錯誤理解」;但他也承認這個詞很難定義,並指出「軟對抗」本身未必違法。

「軟對抗」最早由北京駐港代表2021年提出,後來在今年6月國安法實施五周年慶典上,由另一名北京高官重新提出。

隨著這個詞再次流行,香港一家主要廣播機構播放了一系列節目,反覆警告「軟對抗」的威脅,並將一本把警察描繪成狼的兒童書列為例子。教育局局長則表示,公立學校已被警告不得允許師生參加美國領事館的國慶活動,因擔心涉及「軟對抗」。

香港,反送中,港獨。香港區旗(圖/翻攝自pixabay)
香港,反送中,港獨。香港區旗(圖/翻攝自pixabay)

不過這個做法顯然過於激進,因為親北京的建制派內部人士也開始擔憂政府的行動恐壓抑表達、傷害經濟。

資深法律界人士、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受訪時稱,政府對美國領事館活動的反應似乎是「有點過頭」。他認為,把少數對政府不滿的人行為稱為「對抗」一詞過於嚴重,應該用「軟性手段」來應對,而非強硬言辭。

一些與政府有密切關係的商界人士也說,當局反覆強調安全威脅,正在削弱更迫切的工作,例如吸引外資、維護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形象。

想瞭解更多黎智英案與中共跨境鎮壓,請點不流血的謀殺系列專訪

之一:中共怕的麻煩製造者

之二:黎智英單獨監禁酷刑

之三:英警順著中共噤港人

之四:海外中國人自我審查

之五:港記者無畏的新聞魂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立院榮譽顧問EP.131】前蘇聯特工預言裂解台灣手法!3Q揭四步驟
大數據推薦
🔴0821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