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工具機陷關稅海嘯第一排,有廠商絕望表示,這麼下去只能轉行。(圖/CTWANT)「這麼下去只能轉行!」台北一名工具機業者在接受 CTWANT 記者採訪時,開口第一句就丟下這顆震撼彈。這位經營家族事業的老闆,屬於台灣百萬中小企業的一員,關稅政策未明前,他早嗅到不對勁,提前把所有訂單集中出貨,幾乎榨乾庫存,換來短暫喘息。
沒想到,當聽到 20% 對等關稅還要疊加其他稅率時,那種沉重的絕望,讓他第一次認真考慮結束這一行。「可轉行談何容易!」他眼神裡混著捨不得與無可奈何,認為一旦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原料漲、訂單減、失業潮跟著來,新行業也未必好過。
8 月 7 日中午 12 點,美國對台灣多數輸美貨品加徵 20% 對等關稅正式上路,當天川普還宣布輸美半導體將課 100% 關稅,但符合「已在美設廠」、「正在建廠」或「有明確投資承諾」三大原則者可免稅。不過,美國時間 15 日,川普又改口喊半導體晶片關稅「可能200%、300%」。
兩道稅牆殺陣,讓台灣製造業幾乎喘不過氣。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截至 8 月 15 日,全台已有近 4000 人實施減班休息(無薪假),其中高達 91%集中在製造業,半個月內淨增加近 500 人;受美國關稅衝擊的人數達 2388 人,較 7 月底增加 653 人。甚至有一家專營出口美國的汽機車車燈大廠,一口氣通報 412 人放無薪假,顯示衝擊全面擴散。
川普關稅對業界的衝擊正逐漸浮上檯面,勞動部曝一車燈廠412人放無薪假。(圖/中新社)跨國法律與商務諮詢機構偉凱法律事務所(White & Case)分析,川普正採「雙軌關稅策略」,一是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多數國家的大部分產品課基準關稅/對等關稅,以此作為談判籌碼。二是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針對被視為戰略產業的進口品加徵關稅。但兩者並不會重疊計算,被納入232課稅的產品,則不會再被課基準關稅或對等關稅。
雖被官方稱為「暫時性」,20% 對等關稅早令業界如臨大敵,實際稅率往往更高,還要加上原本的最惠國(MFN)稅率及可能的反傾銷、反補貼稅。例如工具機原稅率 4.7%,加上 20% 對等關稅後達 24.7%。
行政院祕書長龔明鑫8月6日就直言,目前「傳統產業、農漁產品」衝擊巨大,原本零關稅的蝴蝶蘭、鬼頭刀直接變20%。而紡織品稅率由原本 10%–20% 疊加至 30%–40%,塑橡膠與自行車等產業也成「20+N」負擔。
經濟部未公開的「川普實施對等關稅對我國產業影響研析」更指出,有四大產業亮起紅燈,分別為2024年銷美106億元的工具機(占全年產值10.6%)、模具28億元(4.9%)、塑膠製品472億元(11.8%),與電子材料729億元(9.3%)。業內人士就對CTWANT記者分析指出,這些產業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而台日之間 5% 的關稅差距,價格競爭力將被侵蝕。
8月1日上午,關稅開獎後,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與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相繼發聲,直言「20%關稅將重創價格優勢,特別對中階機型,與中小業者衝擊更深,引發市場流失與轉單效應!」、「高於日本、韓國等主要競爭國的15%,引發業界震驚與憂慮」。
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受訪表示,台灣機械產品過去銷美平均稅率約 5%,日韓多為零,如今價差實際達 10%,加上新台幣升值,「有的廠商已經『做四休三』,八月起壓力全面爆發」。
台灣對等關稅稅率20%,高於日本、韓國,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無奈表示,多出的5%會讓台灣機械與工具機產業未來的處境更加艱困。(圖/CTWANT)另一顆「定時炸彈」則是美國以國安為由發起的「232 條款」調查,涵蓋銅與銅製品、木材與木製品、半導體及製造設備、藥品與原料、加工後的重要礦物、卡車與零件、商用飛機與噴射發動機等。川普15日最新預告,他會在未來兩周制定半導體的關稅,市場推估課稅時點在 9 月中至 10 月初。
被台人視為「終極大魔王」的半導體關稅,不管是川普先前宣布的100%,還是最新改口的「可能200%、300%」,都未成正式政策,不過「在美設廠」已成避稅途徑。
產業專家則向 CTWANT 記者分析,雖然關稅政策細節尚待釐清,對半導體廠直接影響有限,但終端需求可能因貿易壁壘而減弱,間接壓抑客戶下單動能,特別是包括資通訊產品、扣件、水五金、手工具、模具、汽機車零組件、塑膠製品、工具機等產業將遭受衝擊,這些產業超過 9 成為中小企業。
「這些企業多缺乏赴美設廠的資金與能力,是最脆弱的一環。」上述產業專家這樣感嘆。正如有龍頭工具機廠公開呼籲,這波關稅海嘯的打擊可能比 COVID 更嚴重,「如果政府不加大輔導,會有一批直接被淘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