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陳慈鈴報導

▲台灣東部海域發生6.2地震後,罕見「地震魚」出現在澎湖被捕獲。(圖/吳家豪提供)
台灣於8月7日15時45分,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震央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88.1公里,幾乎全台有感,最大震度3級。地震發生後,有澎湖漁民罕見捕獲地震魚,再度引發關注。對此,《三立新聞網》整理地震魚的原由以及專家說法,提供給讀者參考。
什麼是地震魚?
地震魚其實際受所謂的皇帶魚,由於數量稀少及長相奇特,很少會被捕捉、利用。身體扁平延長而呈帶狀,無鱗、表面具許多結狀突起、呈銀白色、體側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橫向暗斑;頭小略呈藍紫色,各類鰭條及鰭膜呈磚紅色。最大體長可達7到8公尺,屬肉食性生物。
地震魚之稱怎麼來的?
坊間流傳,由於皇帶魚偶爾出現在淺海的時候與地震發生時間相近,便被視為與地震的發生有關。

▲「地震魚」於地震後出現在澎湖,引發關注。(圖/吳家豪提供)
地震魚的出現和地震真的有關嗎?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助理研究院陳勇輝先前就曾表示,根據目前的科學統計與研究,皇帶魚等深海魚類的出沒與地震的發生之間,並沒有找到明確的相互關聯。
陳勇輝說明,這些罕見魚類的出現,更可能是洋流改變、自身健康狀況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將牠們視為地震前兆,其實是一種迷思,呼籲民眾別再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