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終結兒虐.陪你長大」護兒集會行動(圖/資料照)
剴剴受虐案震驚社會,突顯出家庭暴力與兒虐行為的潛藏與危險。然而,不僅是學校老師與社工,社區鄰居與日常路人也有可能成為第一線觀察者。從健康指標到行為異常,許多孩童其實早已釋出求救訊號,只是沒有被大人看見。

▲受虐童耳朵整片紅腫瘀血(圖/資料照)
身體異狀是第一線的警訊
根據家扶基金會基隆中心資深社工師李加心指出,觀察兒童是否遭遇虐待,外觀傷勢是最直接的線索。常見的警訊包括:
‧反覆出現瘀青、抓痕或燒燙傷
‧傷口集中於不易碰撞的部位,如背部、手臂內側、大腿
‧舊傷新傷交錯,或具有明顯工具痕跡(如皮帶、湯匙)
‧孩童長期營養不良、身形過瘦,或穿著明顯不合時節的髒亂衣物
醫學研究指出,持續的身體虐待不僅影響成長發育,更可能導致慢性壓力症候群、免疫系統失調,甚至在神經系統層面留下不可逆傷害。
行為與心理反應透露內在創傷
除了身體觀察,孩子的行為也可能揭示家庭內部的隱形暴力。根據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社工師陳立容的觀點,若孩童出現以下反應,需提高警覺:
‧對大人動作異常敏感,或見人即縮、明顯焦慮
‧有過度討好、過度退縮、語言中透露「不能說」、「會被罵」等字眼
‧出現學習退化、尿床、吸手指等行為倒退現象
‧在公共場所極度依賴老師、社區成人,不願返家
「孩子的問題行為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背後創傷的語言。」陳立容指出,觀察應從成人視角轉向兒童觀點,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行為密碼。
家長與照顧者的互動亦是觀察重點
除了孩子自身表現,照顧者的行為也常是判斷依據。若鄰居發現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
‧家中經常傳出打罵聲、孩子長時間啼哭
‧在公共場合動輒怒罵、羞辱、打罵孩童
‧對孩童傷勢或健康狀況明顯冷漠
‧夜間經常將孩童反鎖家中或放任其獨處街頭
社區通報紀錄顯示,許多重大兒虐案件在事發前已有明顯異常跡象,卻未被即時反映與處理。

▲只要發現疑似虐待或疏忽情事,都有義務通報。(圖/中央社)
懷疑即可通報,守護從你我做起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任何人發現疑似虐待或疏忽情事,皆有義務通報。通報方式包括:
‧撥打113保護專線(24小時免付費)
‧向110警方反映,由警方協助轉介至社福單位
台灣每年平均處理超過萬件兒童保護案件,社會安全網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關鍵地影響孩子的命運。

▲「剴剴」遭虐死案宣判,多名關心兒少權益的家長與公民自發串聯組成「剴剴網路媽媽群」響應(圖/中央社)
健康小提醒:觀察、傾聽、即時通報,是守護孩子的三部曲
兒童健康不只是身體成長的指標,更是家庭與社會安全的警鐘。身為鄰居或路人,無需過度解讀,但也不能視若無睹。每一個細節、每一聲哭喊,或許都是孩子無聲的求助。觀察是起點,行動是守護的開始。

▲更多健康訊息請搜尋【祝你健康】(圖/《祝你健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