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量看政治
【林沛祥一張嘴,把自己推進罷免斷頭台】
林沛祥「邊緣人說」發酵,罷免聲量爆衝,數據證實民怨成動能。

▲國民黨立委林沛祥在節目上竟稱「我一直認為罷團是社會邊緣人,才會聚在一起。」(圖/翻攝自林沛祥臉書)
從5/11起,一則「罷團都是社會邊緣人」的發言,國民黨立委林沛祥把自己推上輿論浪頭。隔天雖然換了說法,卻依然不道歉。我們來看這句話在聲量上引發什麼後果,以及,這場風波如何可能成為罷免案成案的轉捩點。
【直播觀眾數:罷免志工成功引爆群體動能】
(圖一)從5/11當天起,泛綠支持者的直播觀看數從5千跳升至超過3萬5千人次,單日增幅高達6倍以上,遠遠甩開泛藍觀眾的穩定曲線。
泛綠不是冷靜觀看,是集體動員。觀眾不是來「了解」,是來「聲援」。這是一種「敵意團結效應」,一旦被標籤為「社會邊緣人」,該群體反而迅速產生自我認同與對抗意志。

▲直播觀眾數:罷免志工成功引爆群體動能。(圖/翻攝自聲量看政治粉專)
【影片數變化:藍營持續固守,綠營反擊啟動】
(圖二)5/3至5/10之間,泛藍影片穩定上升,泛綠影片數原本略降,但自5/11起明顯回升,顯示YT的內容戰場已從主場轉為交戰。
此為「標籤效應」的反彈,當權者錯誤標籤弱勢群體,反而使弱勢者獲得輿論的主導權與情感共鳴。這個過程中,泛白與泛紅幾乎無動於衷,代表此事件沒有出圈,卻更加鞏固泛綠內部怒氣。

▲影片數變化:藍營持續固守,綠營反擊啟動。(圖/翻攝自聲量看政治粉專)
【觀看數趨勢:從輿論轉為街頭】
(圖三)5/3至5/7,泛綠影片總觀看數一度超過140萬次,為所有立場中最高。5/8以後逐漸下降,但在5/11「邊緣人說」後,觀看數明顯反彈,搭配直播觀眾暴衝,顯示輿論轉向實體動員。
必須要說,觀看數下降不一定不代表聲量退潮,也可能是不爽再看了,直接站出來簽罷免連署書,罷團志工「自發集結」正是這股觀看數字背後的真實體現。

▲觀看數趨勢:從輿論轉為街頭。(圖/翻攝自聲量看政治粉專)
【對罷免案的實質影響】
截至目前,基隆罷免案只差5,794份達到門檻,而林沛祥這一「邊緣人說」,剛好發生在倒數10天的黃金期。
依據社會動員理論,重大事件時,被貼標籤的情緒動員,若加上即時直播與網路擴散,或將有效驅使民眾上街頭連署。
因此,這不是「輿論風波」,而是「實質推進成案的能量」。
林沛祥若罷免二階最後成案,將是被自己的一張嘴推下懸崖。當政治菁英用輕蔑語言劃出誰是「主流」與「邊緣」,結果往往是讓民眾用投票權與罷免權,讓他們下台。而這次,連數據站在罷團那邊說話。
【地方結構與藍營底氣:林沛祥的「不道歉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林沛祥應該不是沒算過政治風險。他的罷免案發生在同樣藍營出身的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失敗半年後。前案說明,即使進入第三階段、基層動能強,若投票率無法突破門檻,罷免仍難以成功。
2024年底的謝國樑罷免案,最終雖達連署門檻,但仍罷免失敗。此結果他心裡形成「罷不成」的預期,也讓藍營操作更大膽。
加上基隆選民結構本就泛藍略大於泛綠,林沛祥會選擇強勢發言,正是倚靠這種「地盤式思維」。
這是典型的「反身性權力運作」,當地方罷免門檻與社會選民結構傾向支持在位者,當權者反而敢用語言冒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短期內不會被真正處罰。
因此,林沛祥敢說、敢不道歉,靠的不是媒體技巧,而是謝國樑罷免案失敗所遺留的「結構信心」。但,也正因如此,若這次「社會邊緣人說」成為意外突破口、再次促發罷免動員,那麼這將不只是一次輿情風暴,而是對地方藍營「制度免疫力」的一次強力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