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國玻璃行業面臨高庫存、低利潤和需求疲軟,市場困境未見根本改善。儘管中共政府推出刺激政策,中國玻璃行業仍面臨結構性問題,回升乏力。(示意圖/PIXABAY)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劇,玻璃行業目前正遭遇三重危機,成為反映整體經濟困境的縮影。自2025年5月以來,中國玻璃市場面臨高庫存、低利潤和需求疲軟的挑戰,市場表現較往年同期更為疲弱。儘管政府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卻無法根本扭轉這一局面,玻璃行業的困境仍顯示出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未能有效改善。
河北正大玻璃期貨部負責人崔彰向期貨日報表示,勞動節假期期間,河北沙河、華中地區等地的玻璃現貨價格持續下跌。儘管企業採取了降價促銷策略,但效果不如預期,產銷數據依然疲軟,庫存結構的分化也日益明顯。上游生產端與中游貿易商的庫存高企,嚴重壓制了玻璃價格的回升,而下游深加工環節的庫存則保持在較低水準。目前,全中國浮法玻璃樣本企業的總庫存依然處於歷史高位。
崔彰進一步指出,當前的三重困境具體表現在高庫存、低利潤和需求不振三個方面。在庫存壓力方面,生產企業和貿易商的庫存仍未顯著改善,這直接影響了市場的價格回升。從生產成本角度來看,天然氣工藝的產線普遍虧損,煤炭和石油焦產線僅能勉強維持微薄利潤,這使得企業的復產意願較低。需求端,儘管中共政府刺激政策有所推出,但房地產竣工數據未見顯著好轉,深加工訂單量依然不足,市場缺乏足夠的動力來促使庫存回補。
國投期貨高級分析師周小燕指出,玻璃行業目前面臨著回款緩慢和出貨壓力大等問題,許多加工企業因此被迫選擇性接單,導致市場情緒普遍低迷。據了解,目前中國玻璃市場的主要矛盾是供應收縮與需求下滑的雙重壓力。儘管玻璃行業的產能已持續進行出清,但需求收縮的速度卻更快,導致供需再平衡的過程遭遇困難。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全中國深加工樣本企業的訂單天數均值為10.3天,雖然較上月增長了11.2%,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下降了6.8%,整體水平低於往年。特別是項目類訂單的排程時間約為15到30天,而普通訂單的排程時間則僅為5到7天,顯示市場需求依然疲軟。
周小燕指出,儘管2023年9月推出的宏觀政策曾一度帶動玻璃市場的回暖,但目前市場的反應依然冷淡。玻璃價格已經接近成本線,進一步下跌的空間相對有限,但要實現穩定回升仍需關注兩個關鍵變數:首先是宏觀政策落地後,實際需求的傳導效果能否顯現;其次是供應端是否能夠進一步實施冷修措施,減少過剩的供應壓力。冷修是指因為生產線設備維修而導致長期停產的現象,這有助於緩解市場的供應過剩。
作為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的上游產業,玻璃行業的困境直接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雖然中共政府在近期加大了對市場的刺激力度,但市場信心的恢復仍需時間,並且短期內難以顯現顯著的好轉跡象。玻璃行業的困境,無疑是中國經濟整體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未來能否走出困境,仍需密切關注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市場的需求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