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厚瑄/綜合報導

▲前國手呂佳彬(右)和國小同學李志展在第53屆清晨盃羽球賽專業組30歲以上男雙摘冠。(圖/全民羽球發展協會提供)
清晨盃暨吳文達紀念盃羽球錦標賽邁入第53年,規模不斷擴大,有超過4千人報名參賽,其中專業組自開設以來逐步成長,近年更有6、700人一同切磋球技,吸引越來越多前國手或是現役甲組選手加入,也讓許久未搭配的夥伴相聚或是久未交手的對手再次碰頭,享受因羽球而帶來的樂趣。
從25歲就開始打清晨盃,已經超過10年的的李志展,這次與國小同學呂佳彬重新合拍便在專業組30歲以上男雙一路闖關拿下冠軍,他笑說:「我厚臉皮一點邀請他來,因為我參加那麼多年都一直拿第二,沒有拿過冠軍,叫老同學來carry我一下,幫我圓冠軍夢,真的很開心,世壯運也還會一起打團體賽,有他在我就安心了。」
除了跟老同學敘舊,李志展認為清晨盃已經發展成社會組裡最大型的指標性賽事,透過競賽能讓自己繼續保持練球動力、好的體態跟好的手感。開設亞迪特羽球學苑、從事教學的他,也想藉由參賽讓學員了解訓練的重要性,他說:「教練也是要訓練才能夠來打這種競技比賽,如果沒有經過訓練,要打也打不贏,這樣會比較有說服力。」
圓了冠軍夢,李志展也透露明年可能就會與大兒子組隊轉戰親子組,「從小孩出生就很期待,明年他要6歲了,之後就會陪孩子們打,兒子也很期待,因為從小耳濡目染,也很喜歡羽球,」李志展直言,清晨盃除了有專業組別,也能有歡樂休閒組別,可以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很好。
「之前打過一次母子組,後來都打表演賽性質的,這是第一次參加專業組。」跟李志展搭檔的呂佳彬表示,跟同學組隊帶一點玩的性質,但同時可以檢視自己是否還有能力跟別人競爭,雖然眼睛有傷帶來一點考驗,他依舊很享受場上的時光,「我們是國中盃雙打冠軍,認識這麼久了發現默契跟技術都還在,雖然還是有遇到一點挑戰,但有回到以前的感覺,難的是還能一起打球,更難的是還拿冠軍。」
呂佳彬早上還擔任賽事球評,他認為,清晨盃設多元組別,包括母子、父子、祖孫等,賽事看了感動,也具有傳承意義。而他今天不只有對到過去國際賽的對手,也遇見許多認識的選手,很開心能跟大家相聚,「設專業組也是給大家表現的機會,可以讓這些還有能力的人一個舞台,強度還是滿高的。有些比較晚練的人到專業組還在進步,也給我很大鼓勵,他們可以,我到35歲我也可以持續進步,這個讓我滿開心的,某種意義也提醒自己我還是專業的人。」
儘管在疫情後選擇退役,呂佳彬也曾投入教職近三年,但因為近年有擔任羽球賽事球評,從中學到許多事情,嘗試了以後發現羽球還有好多有趣的地方,在身體條件還允許的情況下,他也決定再繼續拚拚看,期盼有一天能重返世界舞台。
他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即將到來的世壯運,更透露羽球的團體、男單、男雙及混雙都有報名,相當考驗體能負荷,不過他在這次清晨盃的男雙與混雙都打到決賽,基本上也是一場接著一場一直打,最後混雙拿到銀牌,他笑說:「整體打完覺得決賽的時候體能有點掉下來,但真的是很爽的一件事,很久沒打這麼高強度的比賽,體能狀態感覺還是不錯。」
第三次參加的陳慧穎,在專業組30歲以上女單再次收下冠軍,他笑說比賽還是一樣好玩,「因為想重回球場享受打比賽的感覺,所以能來參賽就都會報名,畢竟許多比賽都會限制甲組選手不能參加,練習的動力就會比較缺少一點,清晨盃有分專業組很好。」
特別的是,陳慧穎參賽還有另一個原因,在國中擔任特教老師的他,會教智能障礙的學生打羽球、帶學生參加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他透露,前年學生來看比賽幫她加油,回去變得更喜歡羽球,也更想練習。平常陳慧穎也跟像是自閉症協會或罕見疾病協會合作,擔任他們的羽球教練,不過他坦言,國內在推動特教羽球的人相對較少,「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人關注,一起來推動。」

▲陳慧穎在專業組30歲以上女單奪冠。(圖/全民羽球發展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