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曾因涉及重大國安疑雲而遭停職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教授葛明德,近日在未經司法釐清、國防部尚未表態的情況下,重新出現在國防科技核心計畫的審查名單中,引發外界譁然與嚴重質疑。國防部2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坦言,該組委員屬於每2年更新一次的專家人才資料庫,由於今年5月1日會有新的2年開始,在審認續任作業確實不夠嚴謹,只檢查人員是否有離職或者已退休,未將有案在身的葛從委員的清單中剔除,但立法委員林岱樺對此表示震驚,痛批國防學術體系保防機制嚴重鬆弛,要求國防部全面檢討制度缺失。

林岱樺指出,早在2023年,葛明德就被揭露涉嫌私設公司、於校內召開股東會,並與中國籍人士共同申請專利,另涉詐領研究經費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國防部當時反應迅速,終止其主持的研究計畫,社會大眾亦普遍認為其已遭排除於國防體系之外。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葛明德竟再度被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推薦擔任「先進科技研究技術組」審查委員,並已通過軍備局審查正式入列。在檢調單位仍持續調查之際,國防部未加設防,形同自毀長城。林岱樺痛批,直到媒體曝光、輿論撻伐後,國防大學才倉促撤銷葛明德的資格,卻難掩整體審查制度的重大漏洞。
「一位涉國安爭議的風險人員,為何能順利重返敏感職位?」林岱樺質疑,推薦人為何未審慎評估、軍備局如何審查通過、國防部是否失察,種種疑點顯示,這並非單一失誤,而是體系內部監督機制長期失靈所致。林岱樺指出,國防大學目前在審查委員遴選上高度依賴內部推薦,缺乏跨部門背景查核與通報機制,使風險人員得以透過關係與程序漏洞重回核心圈。若非媒體揭發,葛恐早已「無聲無息」地重返國防科研核心,成為國安破口。
她強調,在地緣政治情勢日趨緊張、灰色作戰與滲透行動頻繁的背景下,國防體系的潔淨與風險控管尤顯關鍵。此次事件應成為國防部啟動全面改革的契機,包含委員遴選機制、專家資料庫維護、跨部會通報與風險人員監控系統,皆應徹底重建與強化。林岱樺強調,國防體系是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絕不容許絲毫鬆懈。葛明德事件不應草率收場,更不能僅以「已修正」作為回應。唯有真正檢討改革、堵住制度漏洞,才能重建民眾信任,守住國安底線。
面對各界質疑聲浪,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崔怡楓少將29日回應,該審議組委員屬於每2年更新一次的專家人才資料庫,本次2025年5月1日的更新,在審認續任作業不夠嚴謹而誤納入有案在身的葛,目前已經完成其身份註銷,從資料庫中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