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都市鄉村二選一?要機能又要好空氣 養老勝地挑這就對了!

文/梁惠茹(現為瑪帛科技實習生)

退休之後希望享清福,但要跟兒女同住、還是搬出去跟朋友一起住?要住在原本已經習慣的地方、還是搬到一個清幽的所在?

無庸置疑地,都市生活機能佳,也能給予年長者更完善的健康照護;但交通凌亂與噪音、廢氣的充斥,無法提供舒適的環境,甚至可能造成抵抗力和心理上的壓力。相較之下,鄉下雖然缺乏完善便利的生活機能,但自然開闊的環境,也能對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影響。

此外,從社交的角度來看,都市的居住型態容易使得人際關係較為疏離,而在鄉下因為青壯人口外移,老年人口經常為獨居狀態。綜合兩種情況來看,長輩們邁入老年後的心理陪伴,都是需要關注的需求。

終老一生的服務,美國連續照護退休社區

美國住宅及都市發展局為了讓年老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終老,並因應老化後不同階段的需求,整合規劃了過去各式結合居住與長期照護功能的老人住宅,發展出在一個完整園區內,提供連續型照護與居住服務的新興住宅圈,稱作「連續照護退休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

Stonebridge at Montgomery CCRC (Skillman, NJ)

Stonebridge at Montgomery CCRC(Skillman, NJ)

「連續照護退休社區」不僅提供了靜謐舒適的居住環境、照護了年老者的健康,群聚效應帶來的同齡者交流,也大大填補了長輩們對心理陪伴的需求。

為兼顧年老者生活品質與城鄉差距問題,日本新擬提案引爭議

反觀面對高齡化以及都市人口壓力的日本政府,為了兼顧年老者生活品質以及城鄉差距問題,「日本政策委員會」近來參考了美國的「連續照護退休社區」,鼓勵健康老人移往鄉村,並規畫未來可能將在郊區設置相似模式的年老者住宅區,提供年老者資源與照護。

此提案一發佈即引反對聲浪,反對者認為此提案可形塑的新興住宅圈以及其附帶的商機,雖然可以減少城鄉之間人口與經濟的差異,但考慮到年老者通常習慣原本的生活環境,離開熟悉環境後造成的心理負荷可能將導致年老者健康上的隱憂。

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此提案雖可紓解高齡化以及人口壓力問題,但是如果要把個別年長者適應力的問題納入考量,在地安老和獨立社區之間的取捨,也是一大課題。

photo via kranten-japan

(photo via kranten-japan

台灣新興年老者住宅,老人公寓

近來台灣為因應中高收入年老者的居住需求,發展出與過去耳熟能詳的長期照護機構與安養堂不同的「老人公寓」,除了居住空間,更提供了醫療照護、綜合休閒的服務,以及良善的生活機能,入住率高達73.2%

提供長輩一個不只是舒適養老,更可以發展新的生活型態與自我價值,是老人公寓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這樣的老人公寓全台只有5所,分佈在台北2所,新北、嘉義、高雄各一,可供居住總人數不足500人,且居住費用的門檻使得推廣上並不容易普及,也是現實上的問題。

台灣該發展何種年老者服務模式?

對照美國與日本對於年老者照護的例子,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我們無法完全仿效土地廣大的美國所施行的「連續照護退休社區」,與台灣人文相近的日本提案又遇反對,以及台灣老人公寓的不普及,究竟面臨高齡化以及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嚴重的台灣,該發展何種年老者服務模式呢?

眼下雖然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年老者服務模式,但台灣仍可以以現有的「老人公寓」為研究基礎,參考美國和日本經驗的優缺,規劃更適合台灣文化的方案。如果郊區老人住宅可以更為普及,也許也能作為減緩城鄉差距的配套方案。

老人住宅不能只是興建硬體,關懷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不可忽略的。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長者的關懷系統應以每個社區的活動中心為軸,結合地區性的藥局、診所提供照護知識,同時創造友善長者們可能彼此交流的場合,這些交流包括鄰近年齡同儕的交流,也包括和青壯甚至幼兒世代的交流。

結合實體活動和網路視訊,未來長者們的老年生活,應當精采可期。

本文同步刊登於 NPOst 公益交流平台 (npost.tw)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