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緬甸地震下的感悟 「都更不是搶錢,而是搶救未來」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作為防災措施之一,都市更新應被積極推動,以強化城市與居民的安全韌性。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地震無法避免,但傷害可以預防。都市更新,應被視為一種主動的防災作為,是替城市與
人民創造安全生活環境的必要手段。

從防災觀點看都更不只是翻新,而是救命工程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平均發生上萬次地震,雖多數無感,但歷次強震已證明,只要一次規模足夠大、震央夠近,對城市的破壞可達災難等級。在這樣的地理與地質背景下,「都市更新」不再只是為了改善市容、提升房價,而是守護生命、強化城市韌性的關鍵政策工具。

一、老舊建築物是地震風險的高危群體

台灣都市中仍有大量屋齡超過30年、甚至50年的建築物。這些老屋大多在耐震設計規範實施前興建,結構設計未納入地震考量,加上年久失修、材料老化,極易在地震中出現牆面龜裂、樑柱斷裂甚至倒塌的嚴重結構損壞。


1999年921大地震與2016年台南地震的死傷,多數集中於老舊建築。這不只是建築問題,而是生命安全的漏洞。

二、都市更新是取代危樓的根本解方

危樓及老舊建築雖然可以透過「耐震補強」來改善部分建築安全,但對於結構脆弱、基地狹小、戶數分散的老舊社區來說,重建比補強更具效率與經濟性。透過都市更新,整體社區可採用最新耐震標準、強化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從根本上強化抗震能力。

三、都更不只是建築更新,更是社區防災的整體重建

新的都更建案可同步導入:

寬敞避難通道與開放空間- 地下設施防震升級(管線、排水、基地隔震)

智慧監控與緊急應變系統

集合式管理與安全機制

這些都是單一老屋翻修無法達到的全面防災效益。

四、地震後救災不如震前預防

每次強震後,社會與政府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命、金錢與時間成本進行災後重建。與其讓災難發生後遺憾,不如在震前透過政策推動都更,提前消除風險、避免悲劇重演。

五、都更不是獲利工具,而是安全重建

在推動危老或都市更新過程中,建商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不合理的地主期待」,有的要面積一坪換一坪,有的要求比鄰居多幾坪,有的甚至希望在都更後還能獲得現金補償與額外停車位,完全無視基地開發限制與經濟結構。

這樣的行為表面上是「爭取權益」,但實質上已淪為「貪婪勒索」。在這種條件下,建商無法承擔風險,改建自然無法成案,最終影響的是整棟社區的安全與未來。

六、一人反對、全案卡關:民主機制被濫用

都更制度設計本意是保障地主權益,但在「高門檻比例」的制度下,少數住戶就能長期挾持多數人意志,導致案件無法整合。有民眾甚至以反對為要脅,向建商索求額外利益,造成都更進程「談不完、推不動、拆不了」。

這種現象,讓都更從「社會進步的工具」變成「利益拉鋸的戰場」。

七、都更結合防災教育與社區韌性,是未來城市治理關鍵

推動都更的過程,除了更新硬體,也能重建社區凝聚力、強化防災意識,讓居民學會自主防災、互助應變,形成真正具備「防震韌性」的社區文化。

八、政府應持續簡化都更流程、降低都更的一了拆屋門檻、提供耐震重建誘因

民眾也應積極參與、認知都更不只是翻新生活,更是保命工程。

都市更新本意是為了改善老舊建築、提升居住安全、重建城市機能,然而在實務推動中,當縱容民眾貪婪阻礙都更時,「保值變成貪婪」,城市就無法前進。

太多的都更因為地主的過度要求、協商破局而延宕十年、甚至胎死腹中。

「都更最大的敵人,不是法規,而是人性。」

貪婪阻礙的不只是都更,更是城市的未來。

我們必須意識到:都市更新不是短期獲利計畫,而是長期安全保障。當民眾只看到眼前坪數與利益時,忽略的是老屋倒塌的風險、消防逃生的困難、地震來臨時家園全毀的後果。

台灣地震頻繁,當強震來襲,這些未完成更新的老社區極可能成為災難現場。到時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生命與安全。

九、回歸理性,才能共創雙贏

真正成功的都更案,來自於「誠信整合」與「理性對話」。建商應公開資訊、合理分配,地主也應理解開發限制、分攤風險。當各方放下貪婪,城市才能前進。

結語:都更不是搶錢,而是搶救未來

我們呼籲政府持續精簡流程,同時也呼籲民眾轉變心態:不要再讓「一己之利」成為「全社區之痛」。唯有回歸理性與信任,都市更新才能落實,城市安全才有未來。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都市更新

作者簡介
台大土木系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台大畢業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為品嘉建設董事長,工作之餘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媒體。
【立院榮譽顧問EP.94】川普威脅中國關稅加至104%!關稅颶風來了!川普舞劍意在中國!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