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根據Atrius最新調查,55%的建築產業專業人士認為其組織在實踐永續目標方面「進展順利」。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值得慶賀的訊號——企業在永續浪潮中逐漸走上正軌,這比去年成長了8個百分點。

▲企業雖積極擬定永續目標,卻因資料治理落後,無法真正轉化為營運效益。(圖/永續新聞網)
Atrius在調查中提到了一個關鍵但經常被忽略的問題:「資料治理效率仍嚴重不足。」事實上,超過一半的組織仍仰賴手動帳單處理與人工抄表來蒐集永續資料,即使在智慧建築的浪潮中,數據早已充斥各個角落。
這就是今天企業在ESG實踐上所面對的核心矛盾:想永續、也在永續,但方法還停留在過去。
一場看似「前進」的永續戰略,其實正原地打轉
Atrius的母公司Acuity Brands副總裁Lauren Scott一語道破盲點:「資料愈來愈多,卻讓永續決策變得更難。」當智慧建築端點爆炸性成長,來自感測器、能源管理系統(EMS)、智慧電錶等裝置的數據如潮水般湧入,但企業卻仍以傳統手法來整理、分析、甚至手動上傳報表。
這樣的現象反映兩個關鍵結構性問題:
組織內部缺乏跨部門整合:有46%組織仍採「部門分治」的資料管理架構,導致碳排資料無法即時整合、回饋管理決策。
永續團隊人力資源過度緊縮:許多企業仍把ESG視為「報告責任」,而非「營運核心」,導致實際推動團隊過於精簡、缺乏科技資源支援。
換言之,永續目標雖然明確,但通往目標的基礎建設卻遠遠落後。這就是目前全球ESG建築實踐面臨的「數據焦慮症」。
從「合規導向」轉向「效益導向」的下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Atrius觀察到愈來愈多組織將永續行動的動機,從「政策合規」轉向「碳效益與成本效益並重」——這看似務實的轉向,其實也是一場心態革新。
過去的ESG實踐,多半是為了回應政府監管或投資者壓力,但當聯邦政策延遲、政局搖擺不定時,企業逐漸意識到,若不將 ESG融入成本結構與營運優化,就永遠無法自發地驅動轉型。
資料治理,正是這場轉型的關鍵。未來真正能在永續賽局中勝出的組織,不僅是那些擁有淨零承諾的公司,更是那些能將數據轉化為洞察、將洞察轉化為決策、將決策轉化為績效的公司。
ESG的第三張報表,會是「資料報表」
當企業紛紛準備應對CSRD、IFRS永續揭露、SEC氣候資訊規則等報告準則時,也許該反思的不是KPI填寫得夠不夠快,而是: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排多少碳?能源消耗來自哪裡?建築系統何時最沒效率?
答案,很可能還躲在成堆帳單後面的Excel表單裡。
這場轉型,不能只靠報表,也不能只靠承諾。它需要的是:更好的資料、更快的整合、更深的洞察。
否則,建築永續就只能永遠卡在「看似順利,實則停滯」的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