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今年起全面啟動高強度移除綠鬣蜥行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已累計移除綠鬣蜥3萬6543隻,是去年同期的3倍。

▲綠鬣蜥繁殖季節來臨,林保署指出優先破壞蜥蜴蛋、巢穴,以及移除成熟母蜥是重點。(圖/中央社)
林保署今(30)日發布新聞稿,為有效防治外來入侵種綠鬣蜥對台灣農業與生態環境帶來的威脅,農業部與地方政府合作,今年起全面啟動高強度移除行動,並將農民使用的「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系統(APP)」改版升級,供移除人員回傳移除資訊,即時掌握移除狀況與綠鬣蜥即時分布訊息,提升防治效率與精準性,移除成果每個月以「數位儀表板」方式對外公布於林保署自然保育網。
林保署說,現在是綠鬣蜥繁殖及抑制族群擴張的關鍵時機,應優先移除成熟母蜥、破壞巢區及蜥蜴蛋,壓制繁殖數量,林保署已組建4支原住民獵人巡查隊,針對河川流域等地形複雜、捕捉難度高的區域進行重點移除,配合地方政府成立的9支移除專隊,實施分區分工作業擴大執行規模。
林保署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全國累計移除綠鬣蜥3萬6543隻,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時為了增加移除量能,各地方政府已辦理15場教育訓練,累計完訓人數1635人。

▲綠鬣蜥出沒縣市越來越多,除了南部地區,台中、苗栗、花蓮皆曾現蹤。(圖/資料照)
林保署於2015年6月起禁止綠鬣蜥輸入,2020年9月起將綠鬣蜥公告為「有危害生態之虞非我國原生物種」,要求已飼養者辦理註記與登記,並禁止繁殖,但幾年數量仍持續增加,尤其南部地區,農業部去年12月5日成立「綠鬣蜥移除應變小組」。
林保署說,升級版「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系統(APP)」,增設「綠鬣蜥通報與移除專區」,所有合格移除人員可透過行動裝置即時上傳包括捕捉後綠鬣蜥正反面照片、吻肛長度與隻數等關鍵資料,再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結合圖資進行熱區判釋分析,進一步提供地方政府與管理單位作為移除策略調整之依據。
另外,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也製作「綠鬣蜥專案懶人包」,包括捕捉回報使用步驟、教育訓練講義及常見問題,提供各地方政府與移除團隊使用,確保系統應用標準一致及操作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