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魏君程報導

▲專家指出,不鏽鋼餐具的錳溶出量遠低於攝取量。(示意圖/資料照)
不鏽鋼餐具真的最好用嗎?對此,食藥署邀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吳俊逸助理教授,分享不銹鋼餐具的小知識,吳俊逸助理教授指出,不鏽鋼俗稱「白鐵」,指的是在鐵中額外加入鉻、鎳、錳、鉬等元素所製作的合金。添加這些金屬能讓不鏽鋼的生鏽速度減緩,但不代表完全不會生鏽,而在這些元素中,主要能延緩生鏽的元素是「鉻」,鉻含量要達到11%以上才能延緩生鏽。
另外,不鏽鋼材質具有國際通用的特殊編號,主要為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不同系列與數字,表示裡面含有的金屬成分與含量不同,適合的應用也不同。其中,300系列的鉻含量足以延緩生鏽,材質特性也較適合用於製造餐具。
而購買不鏽鋼餐具時,只要記得挑選「3開頭」的304、316材質即可,而316會比304更耐用一些。在挑選不鏽鋼餐具時,除了看號碼,還要以稍微有點厚度、拿在手上有點厚實沉甸感者為佳,較厚實的不鏽鋼餐具比較不會被破壞彎曲,更為耐用。
食藥署表示,「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對不鏽鋼餐具訂有相關標準,符合標準之產品較無重金屬溶出的疑慮。因此民眾購買時,要選擇來源可靠的餐具廠商、符合標準之產品。
吳俊逸助理教授也補充,過去坊間謠傳使用不鏽鋼餐具可能導致錳中毒,事實上,食藥署在2012年時已針對不鏽鋼餐具進行錳含量與溶出之相關測試,合法不鏽鋼餐具的錳溶出量遠低於攝取量,此外,人體每天本來就會需要攝取微量的錳,微量錳並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不用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