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台灣大罷免投票:從「親中立委」到中國介選探討選民的分裂

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周六(26日)即將迎來大罷免投票,外媒又是怎麼看台灣大罷免的呢?《衛報》與路透社23日分別以充滿政治張力的標題與導言,描繪這場近年罕見的政治風暴,觀察角度涵蓋了基層政治動能、政黨對立、民主制度與中國介選疑慮。

▲學者指出,在支持罷免者的眼中,反對民進黨與親中被劃上等號。

衛報:政治制度對抗親中立委

《衛報》以《Total recall? Campaigners employ quirk of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to turn on ‘pro-China’ candidates》(大罷免?民間團體運用政治制度對抗「親中立委」)為題,並從台北一處保守選區、垃圾車旁的民眾激辯場景為出發,來描繪一場由下而上的罷免運動如何在地方引爆。

導言寫道:「在台北一處保守社區的悶熱夜晚,幾位年長鄰居圍著一輛垃圾車激烈爭吵著,因為他們剛被一名大學生遞上一張宣傳罷免現任立委的傳單。」《衛報》指出,這次罷免行動雖由民間發起,但背後獲得執政黨民進黨支持,利用台灣憲法中允許人民罷免個別立委的機制。報導形容:「這在歷史上前所未見,是台灣史上最多紀錄」。

▲公民團體發起大罷免行動,首波24藍委將於726投票。(圖/記者劉秀敏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衛報》不僅捕捉街頭場景,也深入分析這波罷免如何從「反對在野黨杯葛」演變成對「親中」路線的全面反擊。文章引述目前在台灣大學任教的政治學者南樂(Lev Nachman)指出:「這些立委中,有不少曾公開表態支持親中政策,或至少強烈反對民進黨……對罷免人士而言,反民進黨與親中幾乎已劃上等號。」

「親中」正是掀起此次大罷免的主因,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就特別被點名與中共互動過於密切。他曾赴北京與主管對台事務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王滬寧會面,傅崐萁的理由是「促進互相了解」;但在支持罷免者眼中,認為這樣的行為形同「出賣台灣」。

▲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就特別被點名與中共互動過於密切。(圖/翻攝畫面)

路透:台灣政府指中國「明顯」企圖干預

路透的標題則直白點出北京介入疑慮,以《China 'clearly' trying to interfere in Taiwan's democracy, Taipei says before recall vote》(大罷免投票將至,台灣政府指控中國「明顯」干涉台灣民主)。

其導言更直接指出:「台灣政府周三表示,中國『明顯』試圖干預台灣民主,是否該撤換或留任,應由台灣人民決定。」《路透》報導側重政府與北京之間的角力,文中指出,這次罷免是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理由是這些人在民間團體眼中「與北京走太近」,但國民黨否認親中,強調與中國保持溝通管道是必要的,並譴責罷免行動是對民主的「惡意攻擊」。

▲面對台海危機升溫,台灣加強演習強度。(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中國持續對台進行軍事與外交施壓之際,路透將這場罷免案置於「更大範圍的地緣政治壓力框架」中,點出中國試圖藉由「擾亂社會共識」來削弱台灣體制。

民主韌性與深層裂痕並存

外媒對這場罷免運動並不僅止於表面的選舉技巧與政黨競爭,而是延伸到探討台灣民主制度能否抵擋內外雙重壓力的觀察。

《衛報》指出,整起行動演變成社會對立、政治暴力、親中與反中路線的衝突,有如一場危及體制穩定的政治風暴;而《路透》則提醒國際社會注意中國可能透過話語戰與輿論滲透,介入台灣內部政治決策。

▲宣傳大罷免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發起「護國大遶境」活動,19日在台北市街頭宣傳投下同意罷免票。(圖/中央社)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 台灣 大罷免 立委 民主 投票 選舉 國民黨 民進黨 中國 台海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