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人力挺製造業回美國 真正願意進廠的只有「這數字」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川普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有8成民眾力挺製造業回美國,但僅25%的人願意進工廠。(圖/翻攝川普官方X)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便高舉「讓製造業重返美國」的旗幟,持續推出關稅與行政措施,試圖翻轉美國製造業外移的局勢。不過根據最新出爐的《2024全球化與貿易調查報告》,由自由派智庫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所發布的民調顯示,雖然有高達八成的美國人支持製造業回流,認為工廠增加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益,實際上卻僅有四分之一的人願意自己投身工廠工作,這種「嘴上支持、身體誠實」的現象,凸顯出美國社會對製造業的浪漫情懷與現實投入之間的巨大落差。
民調進一步指出,儘管80%的受訪者相信「如果有更多人進工廠,國家會變得更好」,但諷刺的是,只有25%的人認為自己從事製造業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共和黨資深民調專家朗茲(Frank Luntz)形容這份數據是一種「墨跡測驗」,不同立場的人可以從中擷取有利於自身主張的論點。支持製造業者認為,四分之一的就業意願在百業競爭中已是可觀潛力,然而自由貿易派則反駁指出,這其實反映了大多數人「只希望別人去工廠,自己絕對不要做」。
這種現象也獲得學術角度的呼應。以經濟學中「揭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理論來看,若人們真的認為製造業是良好出路,那麼應該會有更多人主動投入此一領域。但現實中,美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並未如預期般增加。根據美國聯準會聖路易分行的數據,製造業就業人數自1979年6月達到1960萬人的高峰後逐年下降,2010年3月更滑落至1140萬人,至2025年3月僅回升至約1270萬人,顯示即使政策鼓勵與產業擴張聲浪不斷,實際投入者依舊有限。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資料也進一步指出,目前製造業仍有約48.2萬個職缺亟待補足,儘管失業率自2024年8月的3.5%降至2025年3月的3.1%,但製造業勞動人口卻未隨之成長。這表示大量職缺不是因為失業人口找不到工作,而是越來越多美國人「不願意」選擇進入工廠工作。專家分析,這背後可能涉及工廠地點偏遠、輪班制度影響生活品質、缺乏職涯晉升空間,以及薪資待遇與其他產業相差不大等問題。
事實上,如今的美國勞工結構已大幅傾向服務業與知識經濟。根據《CNN商業》報導,目前製造業僅占全國就業比重的8%,遠低於1970年代的25%。即使川普政府推出高達10%至49%的進口關稅、對中國商品更祭出125%的超高關稅,仍無法讓製造業重現榮景。除了政策變動性過高讓企業投資卻步,更多的問題反映在美國人根本「不想做工」。Reddit論壇中不少勞工直言,CNC操作員每小時工資僅20美元,與零售、速食等基層工作相差無幾,還要承受高溫、長工時與物理勞動的壓力,根本不值得。
此外,隨著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現代製造業對低技能勞工的需求正在萎縮。像Adidas在亞特蘭大設置的「Speed Factory」,年產50萬雙鞋卻只需約百名員工,多數流程早已機械化。儘管高技能人才需求正迅速攀升,但美國教育與訓練體系並未有效銜接,導致技能落差日益擴大。
即使製造業職缺多達數十萬個,但對多數美國人來說,工廠工作不再具吸引力。嘴上喊著「美國需要工廠」,但真正面對選擇時,更多人寧願留在城市做外送、接案、當網紅,也不願搬到偏鄉搬鐵塊、熬夜輪班。這種「嘴挺製造、身拒進廠」的現象,不只說明了製造業回流的現實困難,也點出一個根本問題:在當代美國的價值觀裡,做工似乎不再光榮。
總結來說,儘管川普政府與民間輿論都大聲疾呼製造業應回流,甚至視之為挽救中產階級的解方,但若無法根本改變美國人對工廠工作的觀感與待遇條件,製造業即便真的回來了,也可能找不到人來做。真正的難題,不是關稅政策能否成功,而是誰願意走進那扇工廠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