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感染者4人就有1人就診遭拒「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提名開跑挺守護者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提名活動即日起至3月31日止。(圖/關愛基金會提供)
挺疾病平權!由國際愛滋病學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IAS) 於2016年發起的《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 活動,是 IAS「不遺漏任何人」 (Nobody Left Behind) 行動的一環,今年在台灣舉行第二屆。目的為希望能為「愛滋零歧視與去污名」 服務的醫師、藥師、護理師、診所員工、 心理師等第一線的健康照護者致上表揚與謝意, 並且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認識愛滋照護的真實故事與面貌, 並鼓勵更多他人能夠一起加入照護行列, 為台灣友善醫療環境盡一份心力。
根據台灣愛滋病學會以及台灣露德協會的「感染者生活品質調查」中指 出, 平均每4名愛滋感染者便會有1名在就醫過程當中因身分關係遭受拒 診。可見我國零歧視醫療環境的建立仍有進步空間。
上述活動去年在台首辦時, 共遴選出四組優勝組合並被邀請至國際愛滋大會受贈與以表揚。 為向照護者以及願意分享故事的感染者們致上最深的感謝, 也於去年11月舉辦台灣頒獎典禮,讓社會看見他們的努力, 並聆聽他們的故事與聲音。
「HIV感染者真的就是一般人」優勝組合代表的台大醫院個管師陳伶雅說,除了身上病毒外, 這個人平常的身份才會是他生活中身份的絕大數, 而HIV感染者的身份是個案身上非常小的一塊。十年來站在醫療第一線的她, 已可感受到台灣在醫藥上的大幅進步,「 而我們至今還需要努力的部分,便是讓更多人站在照護者的角度,一起和 感染者們並肩向前。」
長期照護愛滋感染者的關愛之家,其成人中心主任陳佳備表示,關愛之家雖提供成人愛滋服務 ,但在機構內的個案需要協助的部分,皆遠超出愛滋服務工作的範圍,如協助愛滋個案其他病症的治療、資源協助甚至協尋工作機會等重返社會。「若社會能真正打破對於愛滋的汙名與歧視, 讓愛滋不再會是眾多照護場域第一篩選或排除的要件時, 才能真正達到友善且有效的醫療環境。」
▲去年《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頒獎典禮,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右二)也與會。(圖/關愛基金會提供)
國際愛滋病學會與愛滋民間組織,誠心邀請感染者與受到愛滋病毒 影響的族群踴躍,即日起至2023年03月31日(五)提名心中的理想健康照護者, 期待今年能夠看見更多願意分享故事的組合, 共同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依舊在持續地向前邁進, 而零歧視醫療環境的建立,必須要靠你我一起攜手來創造。詳細活動及報名方式請見《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官方網站( 內含活動提名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