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為何有的貓愛講話?不是個性差異 日本研究揭密:短=多話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有些貓愛講話,有些很安靜,並非性格差異,而是基因決定。(示意圖/PIXABAY)
有些貓愛講話,有些很安靜,並非性格差異,而是基因決定。(示意圖/PIXABAY)

有些貓喜歡講話,有的卻特別安靜,並非性格差異,而是由基因決定。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研究發現,動物的「雄性激素受體基因」裡DNA片段「CAG重複序列」,因長度不同而影響基因活性,帶有「短型基因」的貓比較愛講話,「長型基因」則較安靜。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將焦點放在「雄性激素受體基因」(androgen receptor, AR)。該基因在不同動物裡,都與攻擊性或外向程度有關,其中一段叫做「CAG重複序列」的DNA片段,依長度不同,影響基因的活性。

研究分析280隻日本家貓,發現帶有「短型基因」(CAG重複18次以下)的貓咪,更常發出呼嚕聲。公貓比較愛用叫聲來表達需求,例如討食物、出去玩,母貓則是在遇到陌生人時,更具有攻擊性。簡言之,短型基因的貓咪比較「愛講話」,會用聲音來吸引注意,並非天生愛吵鬧,而是基因驅動的表達方式。

反觀帶有「長型基因」(CAG重複19次以上)的貓咪比較安靜,除了叫聲少,也比較不會用聲音與人互動。有趣的是,長型基因在純種貓裡較常見,因為人類育種時,往往偏好「溫順安靜」的特質,使這種基因被留下來。而野生貓科動物,例如豹貓或猞猁,幾乎沒有長型基因,顯示這是家貓在馴化過程中特別演化出來的。

張家銘建議,飼養貓咪的飼主可多觀察貓咪的「表達方式」,若屬於「健談型」,喵喵叫時表示牠正在表達需求,耐心回應與互動,能增加貓咪的安全感,如果是「安靜型」,牠們可能不會用聲音來表達不適或壓力,飼主可觀察飲食狀況、活動力或肢體語言,了解貓咪的需求。基因雖會影響行為,但環境、互動方式都會塑造貓咪的性格。

#卡哇伊毛小孩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