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為什麼看到小貓,我們總想「欺負」牠?這算變態嗎

生活中心/唐家興報導

看到可愛的小貓,很多人會突然冒出想把牠「揉成貓餅」的念頭。(圖/翻攝自微博)
看到可愛的小貓,很多人會突然冒出想把牠「揉成貓餅」的念頭。(圖/翻攝自微博)

看到小貓蜷成毛球打呼、奶貓邁著內八字晃悠,甚至聽到小貓奶聲奶氣地叫,你有沒有突然冒出「揉成貓餅」、「抓著後頸晃兩下」或「咬它小耳朵」的奇怪念頭?這種又愛又想「欺負」貓咪的衝動,其實是一種被心理學稱作「可愛侵略性(cute aggression)」的現象,而貓咪,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最強觸發器。

天生「可愛基因庫」引爆大腦快感

貓咪的可愛並非偶然。圓滾滾的大眼睛、粉嫩的肉墊、搖擺的小屁股,甚至打哈欠時露出的尖牙,都帶著濃厚的幼態特徵,瞬間激活人類大腦的多巴胺與催產素分泌。這種「幸福淹沒感」讓人腦袋一片空白,但當可愛訊號過量時,大腦就會啟動「反向調節」:透過想捏、想咬、想折騰來釋放過度快感。

舉例來說,看到小貓揣著手發呆,你會想「扒開它的爪子看看」,這和開心拍手跺腳沒差,都是大腦在說:「這貓太可愛了,我得做點什麼!」

貓咪雙面性激發「想欺負」衝動

貓咪的「乖巧與調皮並存」也是原因之一。上一秒還蹭你的手心撒嬌,下一秒就咬你一口跑開;剛才優雅舔毛,轉頭又對紙箱大開「家暴」模式。這種反差讓人忍不住心生「既可愛又欠揍」的念頭。

看到小貓打翻水杯歪頭看你,你可能一邊罵「逆子!」,一邊偷笑,甚至想拍它屁股一下。這種「假裝生氣」的互動,本質是享受與貓咪的平等交流:它不用討好你,你也不用端著鏟屎官的架子,反而增添了可愛侵略的樂趣。

貓咪太可愛,讓人忍不住想「欺負」牠,逗弄牠一下。(圖/翻攝自微博)
貓咪太可愛,讓人忍不住想「欺負」牠,逗弄牠一下。(圖/翻攝自微博)

安全邊界讓「欺負欲」無負擔

你不會隨便對陌生小狗動手,但對自家貓卻敢肆意妄為,原因是貓咪會直白表達「不爽」:被捏疼就哈氣,不想被抱就掙扎跑開。這種安全邊界讓你放心釋放「可愛侵略欲」:你知道這種霸凌不會傷害它,而它的反抗也不會記仇。

例如捏貓咪臉,它會用爪子推開,但不會真的撓你;抱它晃晃,它頂多嘟囔幾聲,幾分鐘後又跳上膝蓋睡覺。這種「打打鬧鬧卻依然親密」的模式,讓可愛侵略症成為你們的專屬默契:用「欺負」表達喜愛,透過「反抗」確認被愛。

可愛侵略症只是喜愛的笨拙表達

說到底,貓咪引發的可愛侵略症,只是人類對「純粹喜愛」的笨拙表達。那些「想咬一口」、「想揉扁」的衝動,從來不是想傷害,而是太喜歡了,喜歡到大腦無法安放這份情緒,只能藉矛盾行為說一句:「小傢伙,你也太讓人著迷了吧!」

#貓咪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