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解析雨量概念 氣象署:若臺北市雨量增加10毫米,將多出270多萬公噸水體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西南氣流帶來驚人雨勢,南部山區8天雨量逾2000毫米.....」,這樣雨到底有多大呢?面對氣象預報跟播報,你是否也常聽得霧煞煞?中央氣象署在官方臉書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貼圖並撰文「累積雨量到底是什麼概念?」進行說明。

大台北5日午後下起大雨。(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大台北5日午後下起大雨。(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大家常在氣象預報或是天氣的相關新聞中,聽到「30毫米」、「300毫米」等雨量數字。但這些數字的大小,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前幾天先跟大家介紹了「時雨量」,也就是60分鐘內下了多少的雨、也代表降雨的強度!但可能有朋友覺得疑惑,為什麼雨量是幾「毫米」,而不是幾「毫升」、幾「公升」呢?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小編說明,雨量是「長度單位」,不是「體積單位」,我們常說的「某地降雨達300毫米」,並不是雨水的「體積」,而是一種「長度」。

那為什麼不用體積單位呢?畢竟說「幾公升的水」,好像比較直觀啊?原因是,體積單位不適合用來比較不同地點的雨量,因為「降雨的面積不同,裝到的水量自然不同,難以公平比較」。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表示,舉例來說:A地的庭院接到了1公升的雨水,B地的大樓屋頂接到了3公升的雨水,我們能直接說B地的雨比較大嗎?不行!因為我們不知道兩地承接雨水的面積有多大。同樣的雨勢,下在面積越大的土地或容器,裝到的水就更多。

也就是說,用體積來描述雨量的話,數字的大小幾乎會取決於盛裝雨水的「容器」的「底面積」大小。為了公平、準確比較不同地點的降雨量,我們需要用固定底面積的方式來做比較!

因此氣象單位會用「每單位面積上,下了多少體積的水」這個概念,然後,把水的體積除上面積,就剩下長度單位了。「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表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直接用一個長度單位來描述降雨的量值。

在臺灣,我們會用標準公制單位,所以就會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下了幾公升的水」,再經過單位換算後,就是我們熟悉的「毫米(mm)」這個長度單位!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雨下了「多高」:也就是在沒有任何排水的情況下,任何大小的一片土地上會累積多少高度的水。例如30毫米的雨量,就是如果地上沒有排水,「會有3 公分高的積水」,或是「每平方公尺的土地上下了30公升的水」。

但,水是會流動、累積的,聽起來沒什麼的雨量,一旦往低處匯聚之後,影響其實比你想像的多很多!

比如雨量增加10毫米,不多吧?我們聽到雨量數字的時候,常以10、20毫米的級距往上跳,很多人覺得「10 毫米」、「20 毫米」的雨聽起來沒什麼,不過就是增加一、兩公分的雨量,好像不多嘛?但事實上,當你把這些水量平均灑在一定大小的區域,聽起來不多的雨,水量其實很驚人!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說,以臺北市為例,如果雨量增加10毫米,-->將多出來的10毫米雨均勻地下在整個臺北市=10毫米乘上臺北市的面積271.8平方公里,將多達271.8萬立方公尺。也就是每增加 10 毫米的雨量,將多出270多萬公噸的水體,足以填滿1,087座奧運賽事級游泳池!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貼圖並撰文「累積雨量到底是什麼概念?」進行說明。(圖/翻攝自報天氣)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貼圖並撰文「累積雨量到底是什麼概念?」進行說明。(圖/翻攝自報天氣)

那300毫米的雨,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指出,我們可以從臺灣的年平均雨量來當一個簡單的參考。臺灣的年雨量大概在2500毫米左右,如果把所有的水都攔截在地表且不流動,這樣的量相當於在整個島3萬6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裝了2.5公尺高的水。

而在颱風、梅雨等顯著天氣系統影響時,有時會聽到「日雨量高達300毫米」,這大約就是在一天內降下超過年雨量十分之一的雨。假設沒有任何排水機制的情況下,這樣的水量大概可以累積到成人小腿肚的高,加上水往低處流,高處的水也會藉由河川、地表或各種排水通道通通往下流竄。

因此即便有排水設施,這樣的水量,不論是在流竄的過程中,或是最後在低處匯集之後的規模,都會相當可觀!如果排水通道宣洩不及,大水將往其他地方流竄,嚴重時可能在山區造成山洪暴發、土石流,河川暴漲、溢流甚至潰堤,或是在地勢較平坦的地區產生積、淹水等災情。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重申,強降雨的可怕之處往往在於這些雨水到了地表之後會流動。幾百毫米的雨看起來「只不過幾十公分高」,但是當大範圍的地表承接這些水之後,一旦這些水「流動」起來,就容易對途中經過的地方、平地或低漥地區,造成可怕的破壞力!

「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寫下總結:

•雨量的「毫米」指的是「每平方公尺累積了幾公升的水」,可以想成「雨水積起來的高度」。

•有時數字聽起來不大,但只要分布面積大,就會累積出驚人的水量。

•氣象署將 「24小時累積雨量」

達200毫米 的雨訂為「豪雨」

達350毫米 的雨訂為「大豪雨」

達500毫米 的雨訂為「超大豪雨」

「豪雨」對部分地區就開始會造成積淹水、「大豪雨」、「超大豪雨」更是有致災的風險,所以當你聽到以上規模的雨量時,真的要提高警覺、盡快防備!那,8天累積雨量超過2000毫米究竟大不大呢?臺灣中南部山區的年平均雨量約2500-3000毫米左右,8天雨量就超過2000毫米,真的是很可觀的累積雨量。

小提醒:

雨量不能不同地區加總!因為雨量是「每單位面積」的累積水量,具有物理上的意義。所以不同地點的雨量資料,不能直接加起來使用或解讀。例如A地下了 100 毫米、B 地也下了100毫米,並不能說「總共下了200毫米」。

 

 

#楊柳颱風動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