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8/3 10:50發稿|8/9 08:45 更新內文】

▲美國公布最新全球關稅調整數據,各國新稅率引發市場震撼。(圖/翻攝自AXios visuals網站)
經貿辦8日晚間新聞稿指出,根據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的行政命令,各國對等關稅是採產品原有MFN(最惠國待遇)關稅稅率再加上該行政命令附件1所列對等關稅稅率,未列於附件1的國家,則為MFN關稅疊加10%的對等關稅。該行政命令中,僅有已與美方達成協議的歐盟,其對等關稅不是用疊加方式計算,目前台灣係採累加計算。
台灣及亞洲主要國家關稅調整
根據《The White House》與《AXios visuals》8月6日、8月1日公布的資料,美國對多國進口稅率進行大幅度調整。台灣部分由原先32%下修至20%,被視為暫時性關稅結果,後續談判仍在進行。
中國從原本34%降至30%,但第3輪談判後暫時休戰,加權平均恐達50~55%,貿易壓力仍大。亞洲其他國家中,越南由46%降至20%,印尼降至19%,馬來西亞最終可望再降至19%,而泰國、柬埔寨同樣有機會從36%及49%調整至19%,被外界視為本輪最大贏家。
4號晚間川普在自己的社群平台發文,痛批印度因瘋狂採購俄國石油,完全不顧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因此放話,將對印度提高關稅,直衝25%,後再由25%再被調升至50%,宛如洗三溫暖。
日本輸美產品課徵15%,輸美汽車關稅15%,對美開放汽車、卡車、稻米等農產品市場,但協議沒有包含50%的鋼鋁國安關稅,且川普透露日本將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摧手出口阿拉斯加州的LNG(液化天然氣)、也同意採購100架波音(Boeing)飛機,稻米採購增加75%,購買80億美元農產品,8月7日傳出日本關稅採疊加制,在經濟大臣赤澤亮正緊急飛美再洽談後,川普改口日本不採疊加制;韓國則開放美國汽車、稻米及農產品市場,換取最終稅率15%。
美國對菲律賓採19%稅率,其中菲國將對美國開放市場、擴大進口美國黃豆、小麥等農產品、軍事攜手合作。
歐美國家關稅變動與談判條件
歐盟原稅率20%,7月暫時提高至30%,最終可降至15%,條件是承諾向美國購買7500億美元能源並投資6000億美元,英國則維持10%不變。加拿大對非USMCA成員國貨品上調至35%,墨西哥短暫上調至30%,預計回落至25%。這些談判條件顯示,美國正在利用稅率調整換取能源採購及市場開放。
美國對瑞士祭出39%高額關稅,引發瑞士震驚。瑞士商務部長帕梅蘭(Guy Parmelin)4日表示,很震驚被上調!將於8月7日前修正提案,可望加碼對美投資及購買美國LNG盼化解貿易危機,若無解,瑞士恐陷經濟衰退,數萬工作恐受衝擊。

▲全球五大洲稅率完整清單曝光,台灣、中國等亞洲國家數字調整幅度最大。(圖/中央社)
中南美洲與非洲稅率劇烈波動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新一輪關稅政策重創非洲,多國出口稅率高達15%至30%,南非、利比亞等更遭課徵最高稅率,引爆不滿。南非柑橘出口恐受阻,賴索托紡織業更因50%稅率一度癱瘓,總理馬特凱恩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專家示警,美國此舉形同把非洲「推入中國懷抱」。
《CNN》報導指出,中國正乘勢填補美國空缺,除暫停關稅,並加速與非洲深化「南南合作」。不過學者警告,廉價中國製品恐衝擊當地產業,加劇對華依賴與貿易逆差。
非洲學者呼籲應強化自貿區AfCFTA運作,擺脫外部主導。尼日利亞經濟學家雷瓦內直言:「美國正在失去全球領導地位,中國則迅速補位。」
巴西一度被課徵50%懲罰性關稅,其中40%為懲罰性,雖然有回降10%的可能,但川普團隊已準備法律防火牆,避免措施被最高法院推翻。阿根廷未在本輪清單內,但預期將跟隨調整。
非洲多國獲得大幅下調,馬達加斯加從47%降至15%,安格拉、波斯瓦那、娜比利亞等國也統一回到15%,僅南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維持30%左右。
大洋洲與中東區塊最新情況
美國總統川普對多國調升進口關稅,紐西蘭從原先10%被調高至15%,而鄰國澳洲則維持10%最低稅率,被視為「最優惠貿易夥伴」。澳洲貿易部長法雷爾表示,白宮已證實沒有任何國家比澳洲享有更低關稅,這將使澳洲產品在美國市場更具競爭力,有利擴大出口。
相較之下,紐西蘭則面臨出口壓力。紐西蘭貿易部長Toddy McClay表示,將尋求降低15%關稅的機會,期望扭轉劣勢。
斐濟、瓦努瓦圖與萬那杜最終回落至15%。中東國家中,以色列、約旦降至15%,伊拉克原39%調降至35%,土耳其維持10%,敘利亞則保持高稅率41%,埃及維持10%未變。中東區塊整體變動幅度不如亞洲與非洲,但美國持續施壓要求進一步開放。
分析認為,澳洲去年放寬美牛進口限制,或許為此奠定友好基礎,而紐西蘭則需加快談判節奏,以避免在區域出口競爭中落後。
美國此輪全球稅率調整策略,除了降低部分盟友稅率以換取能源、投資與市場開放外,也針對特定國家維持高額懲罰性關稅,形成一場多邊談判與稅率戰的角力戰局。

▲▼美國新關稅政策震撼全球,五大洲貿易格局恐迎來新一波洗牌。(示意圖/PIXABAY、圖/翻攝自The White House)

關稅懶人包/五大洲台灣最新稅率一次看懂
(以下資料來源: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ial Actions
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 Aug 6,2025)
(表格整理:三立新聞網/李宜樺)
洲別 | 國家 | Country | 原稅率%(4月) | 新稅率%(7月) | 第三階段%或其他說明 |
---|
亞洲 | 台灣 | Taiwan | 32 | +20 | EX.工具機本4%->24% 塑膠產品本5%->25% 蝴碟蘭、鬼頭刀本0%->20% 紡織品本10%->30% |
亞洲 | 中國 | China | 34 | 30 | |
亞洲 | 印尼 | Indonesia | 32 | +19 | |
亞洲 | 印度 | India | 27 | 26 | 25->+50 |
亞洲 | 哈薩克 | Kazakhstan | 27 | 25 | |
亞洲 | 孟加拉 | Bangladesh | 37 | 20 | |
亞洲 | 寮國 | Laos | 48 | 40 | |
亞洲 | 尼泊爾 | Nepal | 10 | 10 | |
亞洲 | 巴基斯坦 | Pakistan | 29 | 19 | |
亞洲 | 斯里蘭卡 | Sri Lanka | 44 | 30 | 20 |
亞洲 | 日本 | Japan | 24 | 25 | 15 (加碼投資5,500億美元) |
亞洲 | 柬埔寨 | Cambodia | 49 | 36 | 19 |
亞洲 | 汶萊 | Brunei | 24 | 25 | |
亞洲 | 泰國 | Thailand | 36 | 36 | 19 |
亞洲 | 緬甸 | Myanmar (Burma) | 44 | 40 | |
亞洲 | 菲律賓 | Philippines | 17 | 20 | +19 |
亞洲 | 越南 | Vietnam | 46 | +20 | |
亞洲 | 南韓 | South Korea | 25 | 25 | +15 (加碼投資3,500億美元) +(採購1,0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 |
亞洲 | 馬來西亞 | Malaysia | 24 | 25 | 19 |
中東 | 以色列 | Israel | 17 | 15 | |
中東 | 伊拉克 | Iraq | 39 | 30 | 35% |
中東 | 土耳其 | Turkey | 10 | 15 | |
中東 | 埃及 | Egypt | 10 | 10 | |
中東 | 敘利亞 | Syria | 41 | 41 | |
中東 | 約旦 | Jordan | 20 | 15 | |
美洲 | 加拿大 | Canada | 25 | 35 | 非USMCA貨品適用 |
美洲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Trinidad and Tobago | | 15 | |
美洲 | 尼加拉瓜 | Nicaragua | 18 | 18 | |
美洲 | 委內瑞拉 | Venezuela | 15 | 15 | |
美洲 | 墨西哥 | Mexico | 25 | 30 | 25 (非USMCA貨品適用) |
美洲 | 巴西 | Brazil | 10 | 50 | 10+40 (標準基礎率+部分商品額外徵收) |
歐洲 | 塞爾維亞 | Serbia | 37 | 35 | |
歐洲 | 摩爾多瓦 | Moldova | 31 | 25 | |
歐洲 | 歐盟 | European Union | 20 | 30 | 15 |
歐洲 | 北馬其頓 | North Macedonia | 33 | 15 | |
歐洲 | 挪威 | Norway | 15 | 15 | |
歐洲 | 波士尼亞 | Bosnia | 35 | 30 | |
歐洲 | 瑞士 | Switzerland | 31 | +39 | |
歐洲 | 英國 | United Kingdom | 10 | 10 | |
大洋洲 | 諾魯 | Nauru | 30 | 15 | |
大洋洲 | 斐濟 | Fiji | 20 | 15 | |
大洋洲 | 澳洲 | Australia | 10 | 10 | |
大洋洲 | 瓦努瓦圖 | Vanuatu | 20 | 15 | |
大洋洲 | 紐西蘭 | New Zealand | 10 | 15 | | |
大洋洲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Papua New Guinea | 10 | 15 | 4月未明列,視適用10%; 7月正式被納入上調至15% |
大洋洲 | 萬那杜 | Vanuatu | 23 | 15 | |
非洲 | 利比亞 | Libya | 31 | 30 | |
非洲 | 南非 | South Africa | 30 | 30 | |
非洲 | 烏干達 | Uganda | | 15 | 4月未明列,視適用10%; 7月正式被納入上調至15% |
非洲 | 納米比亞 | Namibia | 21 | 15 | |
非洲 | 奈及利亞 | Nigeria | 14 | 15 | |
非洲 | 安哥拉 | Angola | 32 | 15 | |
非洲 | 波札那 | Botswana | 37 | 15 | |
非洲 | 突尼西亞 | Tunisia | 28 | 25 | |
非洲 | 阿爾及利亞 | Algeria | 30 | 30 | |
非洲 | 馬達加斯加 | Madagascar | 47 | 15 | |
非洲 | 辛巴威 | Zimbabwe | 18 | 15 | |
非洲 | 尚比亞 | Zambia | 17 | 15 | |

▲川普主導全球稅率談判,台灣及各大洲國家淪為關稅戰博弈焦點。(圖/翻攝自川普臉書)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頻頻出招,對進口商品祭出前所未見的貿易限制,其中最令全球科技業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忌憚的,是今年4月啟動的《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調查。這項被稱為「半導體稅」的調查,目前進展備受矚目,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宣告將於兩週內公布初步結果。然後川普於8月6日提前公布,突然喊出半導體關稅將徵收100%,亦有免稅的例外條例。台灣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於立院質詢時表示,台灣的半導體業者在美國投資者有三大規模可免稅:
1. 自建廠,如台積電等
2. 透過併購取得美國製造,如環球晶已取得德州製造
3. 與美企合作,如聯電、英特爾。
232條款是什麼 為何成為台灣集體焦慮的惡夢
美國商務部長已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啟動調查,以評估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SME)及其衍生產品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調查範圍包括半導體基板與裸晶圓、成熟與先進製程晶片、微電子元件及SME零件,並延伸至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
232條款源自冷戰時期的美國貿易法案,賦予總統以「國家安全」為名,直接對進口商品採取快速且強硬的貿易措施,包含加徵高關稅、設定配額,甚至其他非關稅限制,完全不受國會冗長立法或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程序拘束。這讓232條款被形容為美國總統手中的「家傳寶刀」。
調查可由業界申請、政府部門要求,或由商務部自行啟動,程序為「270天調查+90天總統決定」。最大爭議在於「國家安全」定義彈性極大,除國防需求外,近年也涵蓋「國家經濟福祉」與避免外國不公平競爭。2018年川普曾以此為由對鋼鐵、鋁材加稅25%、10%,後來甚至擴及相關衍生產品,衝擊全球供應鏈,提供了兩大教訓:豁免只是談判籌碼,且課稅範圍可持續擴張。

▲美國232條款半導體調查引發全球科技業高度關注。(圖/翻攝自FEDERAL REGISTER網站)
徵求公眾意見
本調查依據《國家安全工業基礎條例》(15 CFR 第 700至709條)(「NSIBR」)第 705 條進行。有意者請於 2025 年 5 月 7 日前向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戰略產業與經濟安全辦公室提交與本次調查相關的書面意見、數據、分析或資訊。商務部特別關注針對該條例第 705.4 條所列標準的意見和訊息,因為這些標準會影響國家安全,包括以下內容:
(i) 美國對半導體(包括嵌入下游產品)和中小企業的當前和預測需求,按產品類型和節點大小區分;
(ii) 國內半導體生產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或預計能夠滿足每種產品類型在每個節點規模上的國內需求,以及國內中小企業生產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或預計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iii) 外國製造、組裝、測試和封裝設施在滿足美國半導體需求方面的作用,以及外國半導體供應在滿足國內需求方面的作用;
(iv)美國半導體進口(包括嵌入下游產品)集中於少數製造設施及其相關風險,同樣,美國中小企業進口也集中於少數外國來源;
(v)外國政府補貼和掠奪性貿易行為對美國半導體和中小企業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vi)因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和國家支持的產能過剩而人為壓低半導體和中小企業價格造成的經濟或金融影響;
(七)外國可能採取出口限制措施,包括外國可能將其對半導體和中小企業供應鏈的控制武器化;
(八)增加國內半導體產能(不同產品類型和節點規模)以減少進口依賴的可行性,以及增加國內中小企業產能以減少進口依賴的可行性;
(ix)當前貿易和其他政策對國內半導體和中小企業生產和產能的影響,以及是否需要採取包括關稅或配額在內的額外措施來保護國家安全;
(x)哪些產品類型和節點大小只能使用美國公司的中小企業來建構;
(十一)哪些中小企業是在國外生產的,面臨的來自美國製造產品的競爭有限;
(xii)哪些中小企業零件或零件僅在美國境外販售;
(xiii)美國勞動力在半導體、中小企業或中小企業零件生產方面面臨人才缺口;以及
(十四)任何其他相關因素。
根據法規第705.6條規定,公眾提交的包含商業機密資訊的資料將免於公開揭露(請參閱 本通知的「地址」 部分)。美國政府機構的通訊將不供公眾查閱。工業和安全局沒有單獨的公共查閱設施。申請人應先造訪該局的網頁,網址為: https://efoia.bis.doc.gov/ (請參閱「電子 FOIA」標題)。如果申請人無法造訪該網站,可以致電 (202) 482-0795 尋求協助。與本評估相關的記錄將根據15 CFR 4.1至4.11 條公布的規定進行查閱。
半導體232成美國總統的貿易武器 三大劇本決定台灣命運
2025年4月,美國正式將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及多種含晶片產品納入232調查,理由包括:供應鏈過度集中於少數台灣廠商、外國政府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以及供應鏈被武器化的潛在風險。這項調查恐波及伺服器、顯示卡、網通設備等台灣出口大宗,不再僅限於晶圓代工廠。
專家推演台灣可能面臨三種劇本:第一,全面課徵25%至50%高關稅,重創台灣出口,迫使廠商與美國客戶分攤成本;第二,精準針對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加稅,保留先進製程豁免,既打擊中國、也限制台灣部分產能;第三,以232調查為談判槓桿,換取台積電在美國投資、技術承諾,達成低稅率或關稅配額協議,部分學者預估可能落在15%至20%。
對台灣而言,232調查不僅是稅率問題,更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被重新分配的關鍵信號。美國長期目標是降低對單一地區戰略物資依賴,打造不含中國、具韌性的「國防外包」體系。科技業形容,台灣如今如同「大象在鋼索上跳舞」,一邊是高關稅衝擊,一邊是被迫海外分散投產,恐失去供應鏈群聚優勢。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