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莊佳芳/綜合報導
根據荷蘭政府統計,荷蘭的自行車數量比總人口還多,但大多數人在騎自行車時都不配戴安全帽,荷蘭當局為了解決這個關乎交通安全的問題,正在全國各地推廣「配戴安全帽」運動,但許多自行車「駕駛」卻不買單。單車族越來越多的台灣,同樣也面臨無法可管的窘境。

▲荷蘭的自行車數量比人口多。(示意圖/PIXABAY)
荷蘭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多
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統計,2024年所有交通事故喪生人數中,騎行自行車的喪生人數,是所有道路使用者中最高的,共有246人。統計局表示自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有199名騎士死於交通事故,在過去五年,將進三分之二的騎士道路死亡事故,都與頭部受傷有關。
由荷蘭政府發起的「戴上頭盔」活動,透過電視廣告、社群媒體曝光,以及校園宣傳等方式,進行宣傳,該活動引述研究,宣傳配戴安全帽可以降低70%,在騎行期間所受到的致命傷害。
降低事故率才是斬草除根
但有些人卻認為配戴安全帽,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致力於在荷蘭推廣安全騎行的自行車運動員聯盟(Fietsersbond)主任加德倫(Esther van Garderen)認為,根除事故的發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自行車運動員聯盟呼籲,將城市的和住宅區的汽車限速降到每小時28公里以下,另外汽車得大小也應該受到限制,他們認為越大型的汽車會越難操控,並且增加頭部在事故中受傷的風險。

▲荷蘭自行車運動員聯盟呼籲,將城市的和住宅區的汽車限速降到每小時28公里以下。(示意圖/PIXABAY)
政府遭疑轉移焦點
被譽為「自行車教授」的阿姆斯特丹大學城市規劃教授馬可(Marco te Brömmelstroet)認為,政府的這項倡議,是一個「意識形態的煙幕彈」,他表示雖然出發點立意良善,但缺乏資訊補充,可能讓這一切產生道德爭議。
馬可強調,他不反對配戴安全帽,但政府不該將騎單車定調為危險活動,因為在荷蘭每個年齡層的人,每天都會騎單車,「為什麼不把它稱為『反交通事故日』或『反道路暴力日』呢?」他問道。他認為,「配戴安全帽」運動是政府在轉移責任。
26歲的貝倫德(Berend Ramuz)則表示,她只會在比賽時配戴安全帽,她十分質疑政府的推廣效果,因為她認為人們並不習慣,也幾乎沒有人會戴。

▲進行競速單車運動建議配戴安全帽。(示意圖/PIXABAY)
「如果我出事了,會影響到我的孩子」
64歲的當地居民內勒克(Nelleke Doornbal)表示,他支持針對老年人的騎行安全活動,也建議可以推廣至年輕族群,「年輕人的腦袋一樣很脆弱」,她表示。42歲的喬普則在遭遇了一場單車事故後,了解到安全帽的重要性,而選擇開始配戴,避免事故的發生影響家人。
台灣也尚無相關規範
台灣的機車同樣是「車比人多」的情況,據交通部統計,目前每100民眾平均就有62.7輛機車,機車機動性高受到許多通勤族青睞,台灣也早在1997年就開始強制配戴安全帽。但近年,台灣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的趨勢也逐年上升
據交通部統計,台灣約有511萬單車族,但從未或是幾乎沒有配戴安全帽的比例高達八成,其中隱藏的風險令人擔憂,醫師表示,頭部外傷可能留下後遺症,甚至喪生,建議單車應該比照機車納入法規規範,但相關規範目前仍有待交通部研議。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