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據《彭博社》9日報導指出,印度即將展開近百年來首度全面性的種姓普查,要求14億人口填寫自己的種姓身分。而這項普查,也被形容為揭露印度最公開的秘密,那就是種姓制度依然深深主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即便距離廢除呼聲已近百年時間。

▲一向反對種姓統計的總理莫迪,如今態度出現鬆動。(圖/翻攝自印度總理莫迪臉書)
這項決策讓外界感到錯愕,因為一向反對種姓統計的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如今竟態度鬆動。莫迪本人出身於榨油階層,屬於印度教種姓體系中的中下層,他過去甚至曾表示,自己只承認四種「種姓」,分別是女性、青年、農民與窮人。但再怎麼美化,現實卻無法掩蓋,印度至今仍是全球少數未真正擺脫階級社會的國家,這不只攸關個人尊嚴,也直接影響了經濟、教育與就業機會。
一場跨越百年的補考:為何現在才普查?
回顧歷史,印度上一次成功記錄種姓身分已是1931年,當時由英國殖民政府主持;2011年曾試圖再次進行,但因問卷開放式提問,竟收到超過460萬種答案,最後被政府視為「無效數據」草草收場。
如今再啟普查,關鍵原因之一是選舉壓力。東部貧困的比哈爾邦(Bihar)即將投票,這裡的政治傳統就是依照種姓分配權力。主要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希望利用新數據說服法院,也就是弱勢群體佔多數,因此應放寬目前司法設下的50%平權配額上限。
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尚未表態支持這些改革。即使有所嘗試,政黨若想挑戰長年主導政府高層的高種姓支持者利益,勢必會遭遇強烈反彈。
不只是宗教問題,而是現代化的絆腳石
印度種姓制度源自古老宗教經文,把印度教徒劃分為四大階級:
●婆羅門(Brahmins):祭司階級
●剎帝利(Kshatriyas):武士與政治階層
●吠舍(Vaishyas):商人與地主
●首陀羅(Shudras):勞動者與工匠
更殘酷的是,體系之外還有所謂的「不可接觸者」──達利特(Dalits),他們多數從事最骯髒與危險的工作,例如火化屍體、清理下水道、屠宰動物。更誇張的是,某些遊牧部落甚至曾被官方登記為「犯罪部落」,連小偷也有世襲制度。
彭博專欄作家Andy Mukherjee認為,種姓階級不只是封建殘餘,而是綁住印度現代化腳步的絆腳石。莫迪政府雖然喊出要讓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新核心,但如果基層勞工無法翻身,這個夢注定淪為空談。

▲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大階級,體系外還有「不可接觸者」階層──達利特。(圖/翻攝自印度總理莫迪的X平台 @narendramodi)
「姓氏就等於身分證」 特權從未消失
「像我這樣的姓氏,無需任何說明就代表著高種姓的身分。」一位受訪者無奈地說。印度的姓氏系統幾乎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人脈、資源與機會,早已悄悄掌握在高階層手中。
這樣的特權,從小就以「我們有實力」的名義灌輸給孩子。例如能請叔叔幫忙找工作、開創事業,這些對高種姓只是基本資源;然而對底層人民卻是遙不可及的奢望。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有人開始用「婆羅門基因」自詡,彷彿這種人為創造的不平等被寫進了染色體中。
「平等」這條路,印度還有多遠?
Andy Mukherjee在其文章中表示,想要消除這種歧視標籤,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讓國家先看清楚現狀。透過種姓普查掌握數據,政府才能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讓長期被壓迫的群體獲得更多機會。只有當出生不再決定命運,印度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現代國家。
若改革要真正發生,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母體,全印志願服務團(RSS)勢必得一同轉彎。但問題是,RSS創立於1925年,理想就是建構一個婆羅門主導的印度教國家。這種夢想,到了21世紀,恐怕只會成為傷害最深的幻覺。
事實上,在南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已有示範。當地早在1990年代以前就推動反種姓運動,如今更實施高達69%的平權配額政策,涵蓋教育與公職,並成功躲過司法挑戰。這裡不僅經濟成長接近10%,更提供了印度女性將近一半的工廠工作機會,兒童死亡率也快速下降。
一場遲來的鬥爭才正要開始
百年前,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制度、引入現代法治與工業化,一舉打開現代化之路。印度呢?雖曾有過機會,卻在聖雄甘地手中停下腳步。甘地雖反對「不可接觸制」,卻無意推翻整個印度教的階級結構。而真正提出宗教改革的安貝卡博士(Ambedkar),也因挑戰過大、未被主流接受。
如今,當印度仍由高種姓與宗教保守派控制媒體與政府機構,任何追求平等與博愛的改革,都註定是一場持久戰。種姓普查或許只是開始,但真正的廢除與解放,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