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織田紀香
近期,很多朋友或是學生不約而同的提到粉絲專頁的觸及(看過的人)變少了,而且有越來越少的狀況。甚至,直到前十分鐘看塗鴉牆上還是有朋友在討論這件事情。去年的時候,一直有強調一個觀念,在同樣都是免費的「行銷媒體」上,會隨著使用者總數到達一定的成長天花板之後,因為粉絲專頁大量的產出,去平均分攤掉每一個人的注目焦點。
簡單的說,一個使用者能加入的粉絲專頁變得太多,而當使用者又真的加入那麼多粉絲專頁時,假設這些粉絲專頁都在接近的時段發文,照一般邏輯應該是版面會滿滿都是粉絲專頁的內容。可事實上,這種狀況並不可能發生,畢竟FB的本質使用者體驗還是建立在社交之上,反到不是觀看那些行銷性質的內容。所以在塗鴉牆上出現內容的佔比,粉絲專頁勢必在量的影響之下被稀釋掉觸及。
換個角度來講,與期都要讓使用者看到行銷性質的內容,為什麼不乾脆將其比重多放到廣告主上呢?也因此,最近不難發現到廣告出現的比例開始大於粉絲專頁貼文。這結果是理所當然也是相當正常,花錢的是老大,願意用粉絲專頁大概就可以定義成有行銷意圖的企業主,如果換成我是產品經理,粉絲專頁基本上就是我用來做市場調查、試探市場水溫的最好工具,而最近的變化,我想應該是可以這麼推論。
結論就是,粉絲專頁的經營成效不如預期這是相當正常,連廣告也是,去年投放廣告跟今年相比,出價跟受眾的設定會很明顯感受到不像是去年那樣的容易,簡而言之,因為同樣投放廣告的競爭者多了,那些本來就是熱門投放標的受眾,自然而然要出價的額得拉高,然後又補上FBX,美其名廣告操作的面相跟方法多了,可事實卻是要廣告主投放更多的廣告在不同方式上。
至於是不是真的有調整演算法,我個人看法是不用調整,很多粉絲專頁一樣會遇到彼此互相競爭的局面,也就是賽局,所以只要投入的人越多,使用者的總數在不增加狀況下,那整體的成效也只會被稀釋的更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