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黃韻璇報導
核三重啟公投案、大罷免昨(23)日正式落幕,核三公投部分雖然同意票有434萬餘票,但最終仍未能達到500萬523張的門檻,宣告該案被否決;7藍委罷免案則是全數遭否決。針對投票結果,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表示,此結果再次印證民進黨從2014年至2024年相對優勢的10年已經落幕,台灣政治進入朝野勢均力敵的時代,認為能從這次獲得正確教訓的陣營,將更有機會獲得2028年的勝利。
針對罷免投票結果,小笠原欣幸提到,罷免投票的勝負早在7月26日的24個選區投票後就已決定,8月23日的7個選區可說是所謂的「消化試合」,國民黨支持者士氣高昂,民進黨支持者則意興闌珊。兩次罷免投票的結果是解職為零,安全過關31席。在政治世界裡,是以成敗來論英雄。7月當時就已定調「對賴政府和執政黨民進黨造成重大打擊」的評價,這次並不需要再特別修正。
至於公民投票結果,小笠原欣幸指出,2021年公投曾就「啟用封存的核四發電廠」進行表決,當時反核派勝過擁核派,但這次的結果發生逆轉,而且是以壓倒性差距逆轉,同意票達到選舉人總數的21.7%。不過,由於同意票未達規定的四分之一門檻,也可以說是「在野黨批判非核政策的訴求並未形成巨大風潮。執政黨支持者由於7月罷免投票失利而降低投票意願,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解讀孰輕孰重,會因政治立場而異。
總統賴清德發表談話回應大罷免、核三重啟公投投票結果。(圖/記者劉秀敏攝影)小笠原提醒,若觀察台灣輿論趨勢,過去非核的比例較高,但最近顯然發生逆轉,執政黨的非核政策確實面臨逆風挑戰。他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半導體、AI相關產業產生大量電力需求。台灣在蔡英文政府時期決定非核路線,今年5月最後運轉的核三廠(屏東縣)停機,實現了非核家園。然而,太陽能、風力發電的進度落後於原訂計畫,實際上必須大幅仰賴火力發電。
此外,太陽能板覆蓋農村漁村造成環境惡化的疑慮,以及太陽能發電成為地方政治新貪腐溫床的質疑,這些都是民眾切身的擔憂。政府與執政黨必須認真因應這些質疑。在電力能源政策上,可以預見在野黨將持續發動攻勢。從這次結果來看,有必要檢討「非核家園」是否已淪為一項口號,以及論述是否需要與時俱進。
最後,小笠原分析此次投票結果,再次印證民進黨從2014年至2024年相對優勢的10年已經落幕,台灣政治進入朝野勢均力敵的時代。兩項投票結果顯示,支撐民進黨過去10年優勢的「抗中保台」與「非核家園」兩大招牌效力正在減弱。
他直言,如果民進黨內有能夠冷靜分析的人,應該會意識到重新建構這兩大招牌論述的必要性。2025年的夏天以執政黨大敗、在野黨大勝收場,雙方都有各自的課題。他呼籲,執政黨必須從正視大敗的現實開始做起,而在野黨雖然嘗到反民進黨招牌效果的甜頭,但僅憑「反對」真的就能實現政黨輪替嗎?而且一旦執政,勢必要提出將台灣帶往何方的願景。能從這次獲得正確教訓的陣營,將更有機會獲得2028年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