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陳佳鈴報導

▲民眾使用防蚊液,醫師提醒噴在衣服上勿塗抹皮膚,也能降低罹癌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資深主持人沈玉琳近日驚傳罹患血癌,消息震驚社會,也引發外界對白血病成因與日常致癌風險的高度關注。醫界提醒,居家常用的防蟲、殺蟲產品雖能驅蚊滅蟲,但若使用不當,恐增加健康風險。近期大雨過後蚊蟲孳生,民眾雖使用防蚊液,但醫師提醒噴在衣服上勿塗抹皮膚,也能降低罹癌風險。
根據刊登於《藥物治療監測雜誌》的研究,美國喬治城大學倫巴狄綜合癌症中心針對41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及其母親、以及41組健康對照組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超過半數受試者尿液中檢出殺蟲劑代謝物。其中,罹病兒童的尿液中 「DETP」 與 「DEDTP」 兩種常見殺蟲劑代謝物濃度更高。雖研究未直接證實其致癌性,但已提醒醫界與民眾正視殺蟲劑長期暴露的風險。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李宜恭指出,DETP與DEDTP存在潛在致癌疑慮,建議該類物品應優先噴灑於衣物或環境,而非直接作用在皮膚上,以減少經皮膚吸收的風險。他也提醒,戶外環境因空氣流通,濃度相對較低,危害較小;反之,在電梯、室內等密閉空間使用,吸入濃度高,應避免。
防蚊產品中,被衛生單位推薦的 「敵避」(DEET) 防蚊液,因二戰期間被證實具良好防蚊效果,數十年來廣泛應用於預防瘧疾與登革熱。雖2009年法國研究曾指其對哺乳類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具潛在毒性,但多數國際研究仍認為其為相對安全的防蚊成分。李宜恭建議,若擔心安全性,可將防蚊液噴於衣物或周邊環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若選用除蟲菊精等天然成分,毒性相對溫和;但部分殺蟑劑含「有機磷」,對兒童與寵物危害較高,家庭使用時應特別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