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基因決定我喵你!貓越會叫越吃得開 研究:是刻在基因裡的智慧

編譯莊佳芳/綜合報導

相信你一定看過網路上的可愛貓咪影片,或許你會注意到,有些貓咪比較「多話」,喜歡咪咪叫,面對人類表現的比較親近,會趴在你的腿上打呼嚕,但有些貓咪就顯得比較「寡言」,也比較傾向躲在遠處觀察人類的一舉一動,英媒BBC報導,這可能與基因有關。

日本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員岡本夢(Yume Okamoto),蒐集了來自日本各地貓咪飼主的問卷,問卷內容針對貓咪行為進行回答,包括貓咪的呼嚕聲與對人類發出的聲音,加上從貓咪身上採集口腔黏膜拭子,獲取的DNA樣本,研究人員發現,貓咪的行為可能跟基因有關。

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了貓咪的雄性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簡稱AR基因)上,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是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調節生物體對睪固酮等賀爾蒙的反應,包含一段複雜的DNA序列。

有些貓咪相當親人,有些貓咪則喜歡在一旁觀察人類。(示意圖/PIXABAY)

▲有些貓咪相當親人,有些貓咪則喜歡在一旁觀察人類。(示意圖/PIXABAY)

DNA序列的數量則會影響基因的反應程度,長度較短的重複序列,會使受體對雄性激素的反應更敏感,在其他物種,例如人類和狗,AR基因中重複序列越短,攻擊性與外向性會越強。

研究發現,在280隻已經絕育的貓咪樣本中,攜帶短AR基因變體的貓咪,發出呼嚕聲的頻率比較高,而攜帶該基因變體的雄貓,發出叫聲要求特定需求,如要求餵食,或要求外出等的頻率較高,而雌貓則對於陌生人,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若貓咪攜帶較長、活性較低的基因變體,則可能表現的比較安靜。

這種基因變體比較常出現在純種貓,因為這些品種的貓咪,通常都以「性格溫順」為培育目的。人們普遍認為馴化過程中,「增加聲音行為」也是其中一環,但該研究點出,在野生動物,如猞猁等,身上也有發現,這類關於增加自與溝通相關的基因。

該研究雖然沒有進一步分析貓咪在馴化過中,是如何選擇社交特徵的,但其闡明了更複雜的情況,那就是這些遠祖基因,例如具侵略性的基因,在特定情境下,如壓力大或是資源匱乏的家庭環境等,可能有其他用途或功能。

海鷗接近人類是因為人類有牠們想要的資源,例如食物等。(示意圖/PIXABAY)

▲海鷗接近人類是因為人類有牠們想要的資源,例如食物等。(示意圖/PIXABAY)

BBC報導提到,有些動物之所以願意接近人類,是因為人類有牠們所需的資源,而非願意被豢養,生活在城市中的海鷗,就是一個例子。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城市海鷗與人類的近距離接觸,並不會讓牠們變得溫馴,反而更加大膽,也更具攻擊性。

該研究將城市海鷗與鄉村海鷗比較發現,在食物競爭較激烈的城市地區,保持一定的強勢,主動出擊才能獲得食物。在繁殖季節,海鷗甚至會被認為是「城市惡棍」,牠們會俯衝搶走人類的食物,甚至追逐行人,以上行為都表明,海鷗與人類共處時,會有更多具對抗性的行為。

上述貓咪與海鷗的例子,都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環境與基因如塑造行為」。岡本夢的研究揭示了這可能是一種「權衡下」的行為,攜帶短AR基因變體的貓咪,在不確定的競爭環境下,可以發出更宏亮的叫聲,或是更具主動性,吸引人類注意。

該研究強調,個體的行為差異,是物種演化的基礎,若沒有這些差異,個體會難以因應環境變遷,因此,沒有哪種性格是最完美的,不同的個性在不同環境下,都有他的優勢。從貓咪到海鷗,可以發現,和人類共處不一定會讓動物變溫馴,有時候適當的「強勢」反而更吃得開。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立院榮譽顧問EP.131】前蘇聯特工預言裂解台灣手法!3Q揭四步驟
大數據推薦
🔴0821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