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台北市和平西路一處危老建物進行都更,新舖設的道路卻高出比鄰的民房近2米,居民憂心一旦驟降滂沱大雨,雨水匯流恐怕造成淹水。(圖/劉耿豪攝)
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鄰近建國中學、國語實小的一處老舊社區進行都更,新建住宅大樓,並重新舖設旁邊的巷道,規劃舖設4米道路。但附近居民投訴指出,新設的道路並未依照原有巷道平緩的走勢,卻是為了配合新建案,在中段抬高路面,最後才在巷口陡降,質疑因此讓建商多賺進數千萬元。
台北市在端午節前夕發布大雨特報,台北市和平西路二段一處老社區居民憂心地豪雨導致淹水,帶領CTWant記者到當地狹窄的「摸乳巷」查看,只見巷道盡頭原連接外面道路的交又路口,被一道高牆擋住。其實這並不是牆,而是新道路的橫切面,附近的都更建案重新整修道路,把原本的路面填高約2公尺,從側面看起來就像是一堵高牆。當地居民擔心,道路提高之後,一旦下大雨,雨水還來不及排出,就會從側邊灌入舊巷弄中,造成積水。
「看起來就是這樣啊,到時水就往這邊比較矮的房子灌進來了。」84歲的何先生在和平西路二段70巷住了幾十年,他說,以前的路面高低與現在差了很多,雖然他不是專家,但一眼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設計不合邏輯,雖然新設道路的位置與他家有一段距離,但水往下流,未來都更完成後,萬一下起「西北雨」,地勢低的住戶就遭殃了。

都更新建案的後方是平坦的花園,可供作為民眾進出的開放空間,建商就能依此獲得容積獎勵,增加獲利坪數。(圖/劉耿豪攝)
台北市和平西路二段與平行的三元街,兩者的高程(標高)相差約2.9公尺,連接兩條道路的和平西路二段90巷長約100公尺,從地勢較高和平西路以和緩坡度下降到三水街。該巷道的住戶李先生控訴,他家門前的這條巷道原本是往三元街的方向漸漸下降,但去年他發現施工單位在往三元街方向所新做的水溝蓋,竟然比他家前面的水溝高;也就是說,本來道路的高度應該下降,但如今反而提高。
李先生說,他擔心完工之後,雨水會從路面倒灌進自己家中,在去年10月向建商及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反映,經過數次改建,最後施工單位在他家門口與路面上升的地方,於中間加設了一條橫跨路面的截流溝,把雨水導入地下排水溝,避免路面的逕流灌進住戶,就此結案。
不過,從事建築業的李先生說,他發現問題後,便調閱附近的地勢圖,證實原本的道路是平順從和平東路緩降至三水街,但建商為了在建物後方造出一片平整的開放空間,硬將原本己緩降的道路先又拉高了近1公尺,然後維持水平,最後才在接近三元街前陡降。他說,因為開放空間有容積獎勵,估計建商可多獲得5%的面積,再加上公設與各種獎勵,最後可銷售的權狀面積最少再乘以1.5,以建築基地約2000平方公尺(600坪)來說,會多出約50坪樓地板,以當地每坪約80萬市價推估,獲利可達新台幣4000萬元。

居民李先生所指之處到三元街一路緩降,不料新舖道路卻反而向上爬升。建商事後雖然做了一條截流溝,他質疑效果有限。(圖/劉耿豪攝)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表示,此案依「台北市未完成公共設施之建築基地申請建築執照出入通路之處理原則」申請,計畫道路為建築出入通路,規劃依位在90巷靠近和平西路二段處的現有路面標高,另外再參照旁邊70巷的現地路面標高,平順銜接至三元街上的現有路面標高,認定符合「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相關規定,新建道路的終點順接現有道路標高,而新工處也特別指出,參考點並無包括90巷中段的標高,指建商已將路面柏油陡降改善完成。
但李先生指出其中關鍵,此道路規劃竟未參照道路中段的原有樁位標高,而建商也就是在該處拉高道路的高度,造成道路的頭、尾符合高度,但在中間凸起。他說,都更當然會有很多獎勵,建商依法申請,這些受益雖然是法規中應得的,但不能犧牲到公益,市府忽略一處標高,將讓人質疑有放水之嫌。
負責審查和平西路2段90巷新闢道路的台北市政府新工處表示,當初新工處協審該項道路圖說,依北市府都市發展局所提供資料審核,其中並沒有指定90巷中段的標高,經審查建商所提計畫尚符「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相關規定,且開闢終點係順接現有道路標高,建商已將路面柏油陡降改善完成。
CTWant詢問品揚建設,該公司人員表示,該公司依法規申請相關案件,經過公家單位認證合乎法規,並已取得使用執照,對於工地相關事務,需詢問現場實作人員再行回答。不過,至截稿為止,本刊仍未獲進一步回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