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進口「冷凍豬腳」成首批輸台萊豬,國民黨立委關切台灣正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絕不允許豬肉進口標示產地取消。政院人士指出,政府對產品輸入的原則是食安優先、科學分析等,會將維護國人健康需求列為優先考量。

▲農委會上月表示,春節前商用台灣豬肉漲2成是開放萊豬進口初期效應,如今不含萊劑進口豬肉增加,價格已穩定。(農委會畜牧處提供)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1批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這是台灣在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首度有進口豬肉被檢出含萊克多巴胺0.001ppm,雖未超標,仍引發關注。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今天透過新聞稿質疑,台灣正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總統賴清德說要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這種未談先降作法非常不妥;絕不允許豬肉進口標示產地取消,也不允許基改食品進校園,衛福部應要求散裝、包裝等販售豬肉加工品清楚標示產地,並應標註是否使用含有萊劑的豬肉,保障國人知情權及食安。
政院人士表示,政府對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值,是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標準訂定,本案進口豬驗出0.001ppm,低於台灣容許值0.01ppm,顯示是安全的,同時也顯示政府對豬肉產品的邊境與上市後查驗是有效且透明的。
政院人士說,政府對產品輸入的原則是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參考國際標準,並落實邊境查驗與市場稽查,政府會將維護國人健康需求列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