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執行瘦身計劃,比市場傳言還有利英特爾未來。(圖/翻攝自X@Intel news)
英特爾(Intel)即將在本周宣布裁員超過20%的計畫,目標讓這家陷入營運困境的晶片大廠縮減龐大的科層組織。這將是執行長陳立武上個月上任以來,首度推動的重大整頓。外媒報導,這項裁員行動是為了精簡管理層、重建以工程為核心的文化。知情人士說,相關計畫尚未公開。
英特爾的代表對此拒絕置評。早在3月,英特爾公佈由前董事陳立武(Lip-Bu Tan)出任新任執行長,3月18日生效時,當時川普尚未宣佈關稅,市場傳言輝達、台積電、AMD將入主英特爾拯救這家曾是美國驕傲的晶片龍頭(曾經)。導致當時英特爾股價大漲,其他家公司股價下跌。
當時還有分析師稱陳立武入手英特爾就是要分拆業務,不過,早在3月15日,《三立新聞網》就以「英特爾新局/分拆可能嗎? 不要小看台積電」為題,為讀者解析過比起分拆業務讓這幾家公司入主,英特爾「精簡」人事、自己努力的路徑都會更快。隨後在三月底,輝達執行長黃仁勳GTC大會上受訪時就此事回應不知道有這個「party」。台積電董座魏哲家更是在4月17日法說會上嚴詞否認這件事,強調公司絕對沒有「involved」。
回顧財經圈都在熱議英特爾會被三家分晉時,《三立新聞網》的分析是從數據看來,分拆說雖然有利英特爾「輕裝便行」,但總體來說不太可能單獨,或與合資公司共同實現。尤其當陳立武的立意是找回公司榮耀。
由於英特爾的核心業務應該是指設計端,也就是CPU(x86架構)、GPU(Xe系列)、AI晶片這些高利潤產品。代工(製造)分出去後,英特爾變成「無廠商」(Fabless),像AMD、輝達一樣,專注架構創新,把製造外包給台積電或三星。如果選擇這條路徑,英特爾IDM模式下,代工業務2024年虧130億美元,拖累總淨利到10億美元。設計端的CPU(像Alder Lake、Meteor Lake)還有賺頭,但被製造成本吃掉。
雖然有一點好處是,如此英特爾能專注設計,能把資源全砸在研發上。但是如果走這條路(只是推演),英特爾還能在小領域上搶一下超微和輝達的一些用戶,但是這樣的前提是代工要外包, 如果英特爾代工獨立(或賣掉),台積電是最強買家。它在美國有亞利桑那廠(4奈米上半年量產),市值1.1兆美元,資金和技術都壓倒性領先。英特爾代工廠估值1080億美元,台積電買下能直接擴大美國產能,搶更多客戶(蘋果、輝達、AMD訂單已滿到2026年)。三星也有意,但市占率17%(台積電62%),競爭力差一截,生產線全遭台積電搶走;如果失敗,分拆也救不了,這不是美國政府想看到的劇本。
時間也證明了《三立新聞網》的分析,逐步賣掉虧損業務股權,包括4月中87.5億美元出售Altera部分股權、裁員,都一一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