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安
兩百年前,點燃清帝國與大英帝國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不是戰艦開火,而是一場長期無解的貿易失衡。19世紀初,清帝國大量出口茶葉、絲綢與瓷器,從西方,尤其是英國,累積了龐大的白銀順差。面對銀流大量外洩、貨幣緊縮與產業失衡,英國開始以輸出鴉片的方式打破這種不平衡。雙方缺乏妥協與制度協調機制,最終使貿易糾紛升高為軍事衝突。
兩百年後的今天,場景完全顛倒。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對中國的貿易長期處於巨大逆差狀態。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2024 年中美貿易逆差已超過3000億美元。
造成這個逆差的主因並非所謂「新能源三樣」——電動車、太陽能板與鋰電池——而是數以千計的低價製造商品:電子產品、家電配件、玩具、服飾與日用品。今日中國不再出口茶葉與絲綢,而是全球消費品供應鏈的核心引擎。
與此同時,美國社會每年有超過7萬人死於芬太尼危機,部分前驅化學品據報來自中國。這種貿易逆差與毒品流入的交錯現實,使得鴉片戰爭的歷史回聲再次響起於當今全球戰略舞台。

▲川普2025年4月2日(美國時間),台灣時間3日清晨宣佈對各國課稅,以製造業回流。(圖/翻攝白宮官方Youtube頻道)
一、關稅如戰艦:川普發動「對等正義」
2025 年春天,川普總統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最高104% 的關稅,稱之為「對等關稅政策」,目的是重建美國貿易平衡與產業主控權。他直言:「這是一場手術,我們只能做一次。」此政策一出,全球金融市場立即震盪,美股三大指數重挫,歐亞市場出現連鎖反應。
中國迅速反制,宣布對美國商品課徵最高84% 的反制關稅,並限制稀土出口,鎖定美國國防與AI領域的供應鏈。《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川普的戰略目的是「迫使中國讓步,同時對盟國傳遞震懾訊號」,但實際上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將承擔巨額進口成本,可能引發新一波通膨壓力。《環球時報》社評則強調,中國發展權利不容剝奪,關稅戰不僅違反 WTO 精神,還將加速全球反美單邊主義聯盟的形成。
截至2025年4月10日,美國對中國商品平均關稅已達125%,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達到84%,創下兩國貿易史上最高紀錄。
二、中國不是清帝國,而是供應鏈強權
不同於1840年代的農業帝國清朝,今日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202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占全球總量超過30%。中美貿易逆差的核心並非高科技產品,而是穩定、低價、大量的中低端工業品,如手機、家電、零件與包裝設備。
所謂「新能源三樣」只是中國產業升級與全球戰略定位的象徵,真正造成貿易逆差的,是龐大的基本製造品板塊。更關鍵的是,北京不像當年清廷消極被動,而是主動提出國內反制政策:擴大內需補貼、加大投資、強化「新質生產力」概念,重新啟動國內市場。
這種內部緩衝力顯著有別於清末的停滯反應,體現中國正試圖在面對供應鏈脫鉤壓力下,以自身市場穩定作為抵抗基礎。

▲美國關稅打亂海運市場 暫緩期後挑戰更大
三、盟友反彈:美國單邊主義面臨多邊圍堵
儘管川普以「美國優先」為由發動關稅攻勢,傳統盟友卻並未全力跟進。4月9日,歐盟投票決議對美國商品加徵25%的報復性關稅,回應美方鋼鋁稅行動;加拿大同時對美國汽車啟動反制措施。即使是與華府利益最緊密的夥伴,也難以接受其單邊主義政策。
同時,東南亞、印度與墨西哥的製造業也被迫捲入兩強拉鋸戰。在美中各自拉動供應鏈的背景下,全球製造地圖正在被重繪。「選邊站」的現實浮現,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其經濟安全與戰略依附關係。這不僅是貿易碎片化,更是經濟主權的重新定義。
四、川普的三把刀:關稅、供應鏈與制度
川普的經濟攻勢可被視為三把戰略之刀:
1. 關稅升級 —— 橫掃式推進,甚至不留情於盟友;
2. 供應鏈斷鏈 —— 鎖定中國的原料、技術與組件供應;
3. 制度弱化 —— 削弱 WTO,邊緣化 NATO,擾亂多邊合作框架。
這三把刀切的不只是貿易,而是盟友關係、制度信任與全球規則。這場「手術」或許仍在進行,但病人——國際體系——已經大量失血。
截至4月10日,美國對中國關稅達125%,中國對美關稅達84%,雙方已進入貿易對抗史上的極端高點。

▲美國即將進行匯率談判,廠商需做好避險準備。(圖/翻攝自川普臉書、ig)
五、勝負不在出口總量,而在制度主導力
這場貿易衝突早已超出出口數據與關稅高低的層次,其核心爭點是:誰能定義下一輪國際秩序的規則、信任與協調機制。
美國無法靠行政命令重建產業霸權,中國也無法僅憑製造能力成為制度主導者。如果川普繼續以懲罰為核心,中美將滑向「供應鏈民族主義」與「全球產業切割」的新冷戰格局;而若中國無法提供一套有說服力的制度性替代方案,將可能從供應鏈強權淪為制度孤島。
鴉片戰爭讓清廷失去規則談判的主導權;今天的美國若重蹈覆轍——從內部瓦解自身的制度盟友與框架——將喪失的是全球領導力。而中國若只是「製造與反制」,同樣難以進化為制度型大國。
這不是一場外科手術,而是一場制度更新的長期博弈。真正的勝者,不會是稅率最高的一方,而是能提出和平、穩定且值得信賴的全球合作新架構者。
《作者簡介》韋安,資深媒體人